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專家點評】
作者:蕭放(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教授)
七夕曬書是中國的古老傳統,東漢《四民月令》已經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東晉時期此習俗仍在流行。當時的名士郝隆生性詼諧,七夕節見富有之家都在曬紅紅綠綠的綾羅綢緞,他便在庭院日光之下袒腹而臥。人們好奇地問他在干什么,他說他沒啥可曬,只好曬腹中書,聊以應俗。從此,“袒腹曬書”成為七夕佳話。其實,曬書曝衣這一古老的節俗在民間世代傳承,不過一般是在農歷六月六,民諺有云“六月六,曬紅綠”。當然,六月六與七月七往往是民間社會開展節會活動的時間,南方稻作區鄉村的節會常以六月六為起點,到七月七結束。
目前,七夕曬書曬古籍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這樣的古代節俗重回日常生活,對于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七夕曬書曬古籍,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古俗的復興與重建,其實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社會建設具有多重價值。
其一,七夕曬古籍,曬的不僅是古籍文獻,更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中國是文獻大國,從商朝甲骨文“有典有冊”開始,文字文獻有三千年歷史。歷代王朝都重視經典文獻的研究傳承,我們祖先的精神觀念、道德規訓、國家治理經驗、社會治理方式、文學與歷史的精華,以及開物創制與日常生產生活智慧無不載于典籍。這些典籍經歷了無數次戰爭與自然災難,在歲月長河的考驗中傳承至今,為今天的中國人提供了繼續前進的文化基礎與巨大的文化自信。如今,我們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將古籍文獻展陳出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歷史文化,體會古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
其二,七夕曬書,曬的不僅是書,更是當代中國人讀書愛書的熱情。這些年在文化強國戰略推動下,愛書讀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地鐵、候車室、咖啡吧等公共空間里隨處可見讀書的場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愛讀書就是愛智慧,讀書人多了,明事理的人也會更多。充滿書卷氣的社會,是平和有序的社會。毋庸諱言,我國總體的閱讀氛圍仍有待加強,在浮躁時代沉下心來讀書的習慣還在培育階段,我們對書的感情也遠不如古人。我們要利用七夕曬書的機會將讀書的好風氣帶動起來,比如開讀書會、在微信曬書單等,形成崇尚學習、熱愛讀書的社會氛圍。
其三,七夕曬書曬古籍,曬的是傳統節俗在當代綻放出的新色彩,為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提供新鮮案例。在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用心研究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從今天的生活需要出發,從豐富的節日傳統中尋找能夠轉換與化用的節日要素,為強化我們的文化根脈意識、豐富與活躍我們的生活提供源頭活水。七夕曬書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它在七夕節中與乞巧習俗、牛郎織女相會傳說等相比并不顯著。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過去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不高,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沒那么強烈,因此沒有形成普遍性的節日氛圍。今天我們進入全民閱讀階段,利用傳統習俗激發全社會讀書學習的熱情,是傳統節日習俗的重建與新生。
幾年前,江西一位從事鄉村旅游的人聯系我,請我幫他們策劃七夕活動,我提出七夕曬家譜。家譜是村落文化特色,曬家譜對于游客來說很新鮮,對于村民來說是加強交流認同的好機會,這樣的內外視角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合適選擇。七夕曬書傳統的新生,為我們激活傳統節日現代價值提供了鮮活案例,期盼七夕曬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項目團隊:光明網記者張寧、廖慧、李方舟、張倩、邱曉琴、王蕾、董大正、李伯璽 光明日報記者 方莉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12日 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視網消息:據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消息,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監測,8月7日南加州貝克斯菲爾德附近發生5.2級地震及多次余震,8月12日洛杉磯市附近發生4.4級地震。截至目前,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未收到中國公民傷亡報告。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提醒領區中國公民及時了解掌握地震自救知識,適當儲備飲用水、食品、防災急救用品等應急物資。如遇緊急情況,請及時撥打911,遵從當地政府發布的疏散安排和撤離指引,積極配合現場管理人員指揮,盡快轉移至安全地帶。
更多防范地震災害信息可登錄美聯邦應急署FEMA網站查看:https://www.ready.gov/zh-hans/earthquakes
美國緊急求助電話911(可請求中文服務)。
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熱線(24小時):+86-10-12308或+86-10-65612308
駐洛杉磯總領館領事保護與協助電話:+1-213-8078052,電子郵箱:LA_LB@csm.mfa.gov.cn
來源:央視網
駐村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午后的山西大寧,天氣愈發悶熱。羅曲村村支書李鵬飛的手機猛地一震,跳出了一條信息:大寧縣氣象臺發布雷暴大風藍色預警。
他心頭一緊!
旋即手機響了起來,電話那頭,傳來了昕水鎮干部賀斌急切的聲音:“小馮村要緊急轉移住在山腳的村民,用車緊張,快來支援!”
15分鐘后,李鵬飛駕車趕到了緊鄰羅曲村的小馮村。不待車停穩,賀斌便火急火燎地迎上來:“已經轉移了16戶,還有2戶,咱一起往后村去。”
村道蜿蜒,離山體越來越近。一轉彎,郭小鵬家的小院映入眼簾。前些年大汛時,郭家附近的山體發生過小型滑坡。這里雖說離山尚有一段距離,三孔窯洞也剛修繕加固過,但每逢雨季,大家心里總不托底。
“小鵬,在家嗎……”
話音未落,郭小鵬走了出來。“村主任在群里一通知要下暴雨,我們就開始收拾行李了。一家四口正商量著上誰家去避一避,又怕給親戚們添麻煩。”郭小鵬面露難色。
“這好說,離咱村最近的臨時安置點就在客運站邊上,能洗澡、有盒飯,你們一家人先將就將就。”賀斌引著一家人往院外走,叮囑道:“再看看證件、行李,都帶了沒有?相跟上,坐我車!”
送走郭小鵬一家,村干部們又匆忙趕到獨居的丁成生家。丁家窯洞依山而建,已有些年頭。看到大家來了,年近七旬的丁成生拎著一個塑料袋,轉身就要鎖門。
“老丁,都準備好啦?”李鵬飛快步上前接過袋子。
丁成生點點頭:“村里剛來電話,說有車送我去城里閨女家。電話一撂,你們就來了。”
路上,聊起轉移的事,丁成生說,政府都是為了咱好。這個道理,也是從事上“磨”出來的。有一年汛期,眼看著雨越下越大。被雨水澆透的干部們挨家挨戶動員受災戶轉移,可大家都不太情愿,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惦記著家里的糧食物件、雞鴨牛羊,倔得很。得虧了干部們一再堅持,這邊大伙兒前腳剛轉移,那邊山上的落石就滾了下來。
丁成生轉頭望向記者:“后來,你猜怎么著?雨停了,村民們回家一看,四處摸排巡邏的干部們快成泥人兒了,還幫著把受災戶家的家禽牲畜趕到一塊,集中喂養起來……”
“這個我有發言權,大伙兒的安全意識是越來越強了!”正在開車的李鵬飛接過話茬,一到雨季,村民們只要發現山上、河里有什么情況,一個電話就打到村委會。村民之間還會相互提醒和幫忙,做好撤離的準備。
正說著,老丁的女兒家到了。突然,大雨傾盆而下。趴在車窗上,丁成生喃喃道:“這雨,來得可真急啊!”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12日 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