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信公眾號:
JSSDK
2.配置JS安全域名
設置-公眾號設置-功能設置-JS安全域名設置
下載*.txt文件,壓縮,上傳到新浪SAE
保存。。。
新浪SAE:
服務器
1.創建應用 標準空間 SVN
weixindemo.applinzi.com
8.將代碼直接壓縮(不帶外層文件夾)上傳代碼包到SAE
9.點擊鏈接查看頁面效果
10.將網址轉換成二維碼,使用微信掃一掃打開頁面,查看效果
代碼部分:
3.編寫代碼
三個按鈕,單擊事件 alert()
4.demo.zip php文件夾下的四個文件
將四個php文件拷貝到你的文件夾下
sample.php
5.將index.html 修改為 index.php(只有后綴為php的文件,內部才可以寫php代碼)
6.從sample.php 里面拷貝代碼到 index.php中
<?php
require_once "jssdk.php";
$jssdk=new JSSDK("yourAppID", "yourAppSecret");
$signPackage=$jssdk->GetSignPackage();
?>
從公眾號平臺找到 appid appsecret 替換掉字符串
<script src="http://res.wx.qq.com/open/js/jweixin-1.0.0.js"></script>
wx.config({
debug: true,
appId: '<?php echo $signPackage["appId"];?>',
timestamp: <?php echo $signPackage["timestamp"];?>,
nonceStr: '<?php echo $signPackage["nonceStr"];?>',
signature: '<?php echo $signPackage["signature"];?>',
jsApiList: [
// 所有要調用的 API 都要加到這個列表中
]
}
廣告公司(尤其是國際4A)說話夾帶英文詞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現象,很多圈外人喜歡調侃這種特殊的說話方式,認為這樣講話是在故意顯得有逼格,其實絕大部分廣告人僅僅是習慣和工作需要而已。
下面這兩句話,就清楚的展示了“習慣”和“裝X”的區別:
習慣 “思考品牌的slogan之前,你需要找到核心的insight是什么”
裝X “Before think品牌的口號,U need 找到核心的洞察是什么”
而這種習慣的形成,猜測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國內廣告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廣告理論和方法都是來自于海外國家,而一些專業術語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很難準確的傳達出這些術語的意思;
其次,最初的那批廣告從業者也主要來自國外和港臺地區,因此在溝通中直接用英文來表達一些專業術語會更加方便高效。
另外,隨著數字化廣告的普及,互聯網領域的營銷專業詞匯運用的越來越多,而這些詞匯通常是由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而成。
以下整理了250個在廣告公司出現頻率極高的英文用詞,包含”公司職位名稱“”專業術語用詞“和”日常溝通用語“三大類,如果英語并不那么好、或是入行不久,建議直接收藏!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管理/行政部門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行政官
MD:Managing Director 董事總經理
GM:General Manager 總經理
HR:Human Resource 人力資源
Admin Assistant 行政助理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部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r 信息技術經理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ministrator信息技術管理員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信息技術支持
Account Service 客戶服務部門
GAD:Group Account Director客戶事務群總監
SAD:Senior Account Director高級客戶總監
AD:Account Director客戶總監
AAD:Associate Account Director助理客戶總監
AM:Account Manager客戶經理
Account Manager-Freelance 兼職客戶經理
SAE:Senior Account Executive 高級客戶執行
AE:Account Executive 客戶執行
BD:Business Director 商務總監
PM:project Manager 項目經理
Strategic Planning 策略策劃部門
Planning Director 策略策劃總監
Planning manager 策劃經理
Planner 策劃師
Strategic Planning Assistant策略策劃助理
Creative 創意部門
CCO:Chief Creative Officer 首席創意總監
GECD:Group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執行創意群總監
ECD: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執行創意總監
GCD:Group Creative Director創意群總監
SCD:Senior Creative Director資深創意總監
CD:Creative Director創意總監
ACD:Associate Creative Director 助理創意總監
SAD:Senior Art Director 資深美術指導
AD:Art Director 美術指導
Senior Designer 資深設計師
Designer 設計師
FA:Finish Artist 完稿師
GH:Group Head 創意組長
SCW:Senior Copywriter 資深文案
CW:Copywriter 文案
Copywriter-Freelance 兼職文案
Creative Service Supervisor 創意服務監督
Creative Support 創意支持部門
Head of Creative Service 創意服務總監
Studio Manager 制作經理
Production Coordinator 制作協調
Computer Artist 美工
Visualizer 畫師
Traffic 流程控制部門
Traffic Manager 流程控制經理
Traffic Coordinator 流程控制協調員
T.V. Production 影視制作部門
Head of TV Production 影視制作總監
Senior Producer 資深制作人
Producer 制作人
Producer-Freelance 兼職制作人
首字母縮寫術語
Ad Exchange:廣告交易平臺
ATL:Above the Line 線上
BTL:Below the Line 線下
Banner Ad:橫幅廣告
BS:Brainstorming 頭腦風暴
PV:Page View 瀏覽量/訪問量
CTR:Click Through Rate 點擊率
O_CLKS:Original Clicks 原始點擊量
E_CLKS:Effective Clicks 有效點擊量
CI:Consumer Insight 消費者洞察
EDM:Electronic Direct Marketing 電子郵件營銷
IGA:In-Game Advertising 網游植入廣告
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整合營銷傳播
CPM:Cost Per Mille 每千人成本
CPC:Cost Per Click 每點擊成本
CPA:Cost Per Action 每行動成本
CVR:Conversion Rate 轉化率
ROI: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資回報率
API:Advertisement Performance Index 廣告表現指標
TA:Target Audience 目標受眾
Viral Marketing 病毒式營銷
Modern Trade 現代渠道
Traditional Trade 傳統渠道
PR:Public Relationships 公關
SP:Sales Promotion 促銷
POP:Point of Purchase 售賣點廣告
SOM:Share of Market 市場占有率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企業識別系統
CI:Corporate Identity 企業識別
EI:Environment Identity 環境識別
SI:Store Identity 商店識別
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獨特銷售主張
Quarter:季度
Quotation:報價
MR:Material Request 廣告投放素材需求
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 搜索引擎營銷
SOW:Scope of Work 工作范圍
FY:Fiscal Year 財年
KOL:Key Opinion Leader 關鍵意見領袖
KOC:key opinion consumer關鍵意見消費者
PO:Purchase Order 訂單
Brief:簡述/工作單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關鍵績效指標法
K:千
Copy:文案
Copy Library:產品手冊
KV:Key Vision 主視覺/主畫面
H5:HTML5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標記語言
TVC:Television Commercial 電視廣告
OS:Overlapping Sound 畫外音
OV:Over Voice 旁白
IM:Instant Messaging 即時通訊
CS:Customer Satisfaction 顧客滿意度
QC:Quality Control 質量管理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戶原創內容
BGC:Brand Generated Content 品牌原創內容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專業原創內容
SGC:Show Generated Content 直播原創內容
WOM:Word of Mouth 口碑
寫方案常用詞
campaign 營銷戰役
digital marketing 數字營銷
proposal 方案
agenda 議程/目錄
phase 階段
teaser 預熱
hook 吸引點
trigger 觸發事件
kick off 啟動
launch 正式上線
boost 爆發
big day 爆發日
sustain 持續階段
objective目標
TA:target audience 受眾
audience composition 受眾構成
GenZ(generation Z)00后
Awareness 認知
Insight 洞察
Appeal 訴求
user journey 用戶體驗流程
touchpoint 接觸點
desk research 案頭調查
filed research 田野調查
focus group 焦點小組
competitor 競品
case study 案例分析
learning 心得
naming 命名
concept 概念
idea 創意想法
slogan 口號
headline 標題
rationale 闡釋
official post 官宣
poster 海報
social media 社交媒體
layout 設計布局圖
OTV:online television 線上廣告片
viral video 病毒視頻
script 腳本
storyboard 分鏡
Brand preference 品牌偏好
online engagement 線上互動
mini-program 小程序
landing page 登錄頁
flow 頁面流程
icon 圖標
button 按鈕
call to action 號召、引導行動
moment ad 朋友圈廣告
celebrity 名人/明星
Seeding 散播
topic 傳播話題
hashtag 標簽
emotional 情感角度的
functional 實用角度的
benefit 產品效果
website 網站
VR:Visual Reality 虛擬現實技術
AR:Augmented Reality 增強現實技術
Crossover 聯名
sponsorship 贊助
livestream 直播
EC:e-commerce 電商
Light box advertising 燈箱廣告
Promotion 推廣/促銷
O2O:online to offline 線上到線下
offline event 線下事件
market research 市場調研
market segmentation 市場細分
penetration 滲透率
rundown 活動流程
outdoor 戶外
billboard 廣告牌
pop-up store 快閃店
booth 展臺
brochures 手冊
coupon 券
QR code 二維碼
bar code 條形碼
package 包裝
gift box 禮盒
GWP:gift with purchase 贈品
consumer incentive 消費者動機
summary 總結
reference 參考
appendix 附錄
calendar 日歷
message house 傳播內容小房子
roadmap 傳播內容時間節奏表
Brief 簡報/需求
Pitch 比稿
discuss 討論
argue 爭辯
align 確認說好
to-do list 要做的事清單
guideline 設計指南
template 模版
feedback 反饋
recap 回顧
follow up 跟進
review 回顧總結
polish 潤色
schedule 日程安排表
timeline 時間線
deadline 截止日期
deck / slides 方案文件
present 提案展示
debate 答辯
con-call 在電話上討論
client 客戶
consumer 消費者
linkage 關聯
execution 執行
cost 花費
budget 預算
available 有空
monthly report 月報
vendor 供應商
workshop 研討會
demo 示例
production house 制作公司
PPM:pre-production meeting 拍片前的制作準備會議
buy in 客戶認可了、買了
取報告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第一,詳細直觀地梳理了國家對車聯網發展的相關政策,并 對前后主要區別進行比較, 展望了未來在車聯網領域的政策發展趨勢。
第二,結合我們對產業推進節奏的判斷,給出相應合理假設,對 5G-V2X 的主要產品 市場規模進行了詳細的前瞻性預測。
第三,詳細闡述了 V2X 產業發展未來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影響,實現從產業和政策到細 分領域、最終到個股的落地。
車聯網是什么
車聯網(V2X)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實現車內、車與車、車與路、車與 人、車與服務平臺的全方位網絡連接,提升汽車智能化水平和自動駕駛能力,構建汽車和 交通服務新業態,從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車駕乘感受,為用戶提供智能、舒適、安全、 節能、高效的綜合服務。V 代表車輛;X 代表任何與車交互信息的對象,當前 X 主要包含 車、人、交通路側基礎設施和網絡。
從通信對象上,V2X分成V2V (Vehicle to Vehicle),V2I (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P(Vehicle to Pedestrian)和 V2N(Vehicle to Network)。V2V 指通過車載終端進 行車輛間的通信。車載終端可以實時獲取周圍車輛的車速、位置、行車情況等信息,車輛 間也可以構成一個互動的平臺,實時交換文字、圖片和視頻等信息。V2I 是指車載設備與 路側基礎設施進行通信,路側基礎設施也可以獲取附近區域車輛的信息并發布各種實時信 息。V2P 是指弱勢交通群體(行人、騎行者等)使用用戶設備與車載設備進行通信。V2N 是指車載設備通過接入網/核心網與云平臺連接,云平臺與車輛之間進行數據交互,并對獲 取的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提供車輛所需要的各類應用服務。
移動互聯從手機走向車機,車聯網市場空間巨大
手機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十年高速增長,我國2017年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8.23萬億, 預計未來增速將逐漸放緩。隨著中國移動智能終端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在過去十年迎來高速發展階段,移動互聯網用戶已成為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產業的主要 消費人群。預計 2020 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 19.26 萬億元,增速放緩至 2.6%, 進入存量時代。
車聯網是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融合的產物,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后,汽車有望成為下一個最重要的移動互聯入口。車聯網是由車輛位置、速度和路線等信息構成的巨大交互網絡, 包括了汽車終端對終端的直連通信與基于網絡的通信,前者主要拓展了移動互聯的邊界,將車輛與路側作為新的連接終端,后者則通過訪問互聯網,為車輛和車內的人提高信息和 服務。根據麥肯錫調查,2017 年全球汽車市場規模達 3500 億美元,其中純汽車銷售部分 占比高達 79%。而到了 2030 年,麥肯錫預計全球汽車市場規模增長至 7200 億美元,平 均年化增長率超 5%。
我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在 2021 年突破千億元。根據 Machina、IMS 和華為聯合調研, 2017 年,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達 342 億歐元,預計到 2020 年,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400 億歐元,年均復合增速約 25%。其中,根據賽迪顧問數據,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在 2017 年達 427.1 億元,預計到 2020 年,聯網汽車滲透率大幅提高,V2X 加速商用落地,用戶 增值付費提升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增速超過 60%,至 2021 年市場規模將過千億元。
當車聯網市場趨于成熟時,汽車后市場及各類應用將占據車聯網市場大部分份額。在 V2X 業務初期,用戶數量少導致運營成本較高和邊際效益有限。隨著 RSU 和 OBU 滲透率 提高,V2X 開始建立起廣泛聯接,數據的大量高頻交互將帶來 V2X 服務質量成倍數提高 并激發各類應用的產生。在不斷積累與擴展后,車聯網將邁入成熟發展階段,實現基于自動駕駛的協作式智能交通,應用層后汽車市場將被打開,多元應用爆發出現,車聯網價值 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C-V2X vs DSRC:C-V2X 5G 演化路徑清晰,前景看好
V2X 主要形成了 DSRC(802.11p)和 C-V2X 兩條無線通信技術路線。DSRC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專用短距離通信)在 V2X 的語境中特指802.11p 版本,主要基于低移動性場景的 Wi-Fi 技術,其標準由汽車技術供應商花費十年 以上逐步形成,目前主要由美國主導。C-V2X(Cellular-V2X)最初是 3GPP 在 Release14 中定義為基于 LTE-V2X,現在也包括了演進中的 5G NR-V2X,主要由電信行業聯合擁有 蜂窩技術背景的公司和車企推動,目前主要由中國主導。
DSRC 在性能與成本上的缺陷催生 C-V2X。DSRC 發展起步較早,其通信標準經過十 多年的投入開發,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架構標準,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標準和 專用頻段。然而,DSRC 在性能上存在局限性——難以支持高速移動場景,移動速度一旦 提高,DSRC 信號就開始驟降、可靠性差、時延抖動較大,所以很長一段時間 DSRC 的 性能不穩定,一直處于測試階段。同時,DSRC 技術的組網需要新建大量路側單元,這種 類基站設備的新建成本較大,其硬件產品成本也比較高昂。基于 DSRC 在性能和成本上的 劣勢,業界萌生了在蜂窩技術的基礎上重新設計 V2X 的構想,后發的 C-V2X 在近幾年獲 得了更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技術性能上,C-V2X 在容量、時延、可管理性以及抗干擾算法等方面優勢凸顯。因 為蜂窩技術本來就是針對高速移動環境設計,基于蜂窩通信的 C-V2X 技術相比于 DSRC 在多方面技術性能上更具優勢。從通信覆蓋能力上比較,C-V2X 有著更好的鏈路預算(LinkBudget),從而能夠覆蓋約兩倍的范圍,或者在相同范圍內實現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誤 碼率)。在高速公路場景下(140-250km/h),C-V2X 的通信距離比 DSRC 提升了約 100%。 在城市道路場景下(15-60km/h), C-V2X 的通信距離比 DSRC 提升了約 30%。通過資源 池的調度,C-V2X 選擇能量最低的模塊來滿足對延遲的要求,實現了更高的可靠性。在多 種障礙盲區下,C-V2X 能允許更高的行進車速與實現更廣的通知范圍。此外,C-V2X 還支 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的擁塞控制機制,這種機制可以顯著提升高密場景下接入系統的 用戶數,實現更加高效的資源分配。
從商用部署上,C-V2X 可復用現有 4G 和未來 5G 移動基站和通信網絡,部署成本更 低。在網絡部署方面,C-V2X 與蜂窩網絡的協同效應可降低部署成本。基于 802.11p 的 DSRC 技術的組網需要新建大量路側單元(road side unit),這種類基站設備的新建成本 較大,其硬件產品成本也比較高昂。而 C-V2X 可以通過結合路側單元(RSU)和現有的 面向網絡通信的蜂窩基礎設施,將 V2N、V2I 的功能與 4G/5G 基礎設施及其回傳鏈路相結 合,從而不需要單獨建站部署,降低部署成本,帶來重要的經濟效益。
從持續演進上,C-V2X 對 5G 前向兼容,更具發展前景。C-V2X 是唯一一種具有清 晰 5G 演化路徑的 V2X 技術。C-V2X 包含 LTE-V2X(R14)、eLTE-V2X(R15)和向后演 進的 5G NR-V2X(R16),根據 3GPP 的 LTE 演進路線規劃,在未來,LTE-V2X(R14/15版)會平滑過渡到 5G-V2X(R16+版) 。在 5G 落地的推動下, 未來 C-V2X 的發展將結合 5G NR 功能,進一步強化高吞吐量、寬帶載波支持、超低延遲和高可靠性等優勢,從而實 現自動駕駛和其他高級功能運用,如高吞吐量傳感器共享,意向共享和 3D 高清地圖更新 等。從 Rel-14 到 5G NR-based 的 C-V2X 技術發展,更加契合車聯網與自動駕駛的未來 發展方向,應用前景更加光明。
國際社會在 V2X 技術路徑選擇上仍存爭議,中國有望通過 C-V2X 實現彎道超車。由 于 802.11p(DSRC)技術成熟相對較早,美國政府傾向于部署 802.11p 技術,并于 2016 年啟動 FMVSS,強制基于 802.11p 的 V2V 通信,將 C-V2X 作為備選技術。歐盟則認為 C-ITS 需要混合通信方式的支持,因此分別基于 802.11p 和 C-V2X 技術開展互操作測試。 中國第一次參與國際移動通信標準的競爭是在 3G 時代,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自己的 4G 標準 TD-LTE。因此,中國在 LTE 標準上擁有較多的專利,自主程度更高,專利費用較低, 且 LTE 蜂窩網絡覆蓋條件好,基于這一蜂窩通信技術發展 C-V2X 技術將具有更好的基礎 條件。目前,國內 LTE-V2X 標準體系建設和核心標準規范基本建設完成,工信部等政府 部門和運營廠商也在積極推動 LTE-V2X 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我國有望憑借 C-V2X 實現車 聯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趕超。
5G 技術:商業落地元年,車聯網是最大落地應用場景
車聯網是 5G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場景(uRLLC)的最重要應用之一。根據國際電信聯 盟組織(ITU)對 5G 的定義,5G 能實現 1ms 的 E2E 時延、10Gbps 的吞吐量以及每平 方公里 100 萬連接數。其高速率、超高可靠性和低時延特性,可支持三個基本場景,第一 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第二是大規模機器通信場景(mMTC);第三是高可靠低時 延通信場景(uRLLC)。其中,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場景(uRLLC)專用于支撐海量物聯網。 工信部部長苗圩就在博鰲亞洲論壇 2019 年年會分論壇上表示,5G 應用將呈“二八”分布, 80%用于物和物之間的通訊,即移動狀態的物聯網。而移動狀態的物聯網最大的一個市場 可能就是車聯網。
通過 NFV、SDN 和網絡切片技術,5G 為 C-V2X 應用在安全性要求極高的自動駕駛 領域提高堅實的服務保障。通過將 NFV(網絡功能虛擬化)技術和 SDN(軟件定義網絡) 技術引入到了 5G 的接入網和核心網中,實現了傳統網元設備中軟硬件部分的分解。硬件 由通用服務器統一部署,軟件部分則由不同的 NF(網絡功能)承擔,從而實現靈活組裝 業務的需求,為網絡切片創造了先決條件。
在 NFV 和 SDN 的技術基礎上,網絡切片的應用實現了按需組網,無線網絡主要是切 分時頻資源,傳輸網絡主要是切分帶寬資源,核心網主要是切分網元功能,并且基于不同 業務需求劃分為不同的虛擬子網絡,實現靈活地理位置布放,做到端到端的按需定制并能保證隔離型,使業務流以最短,最快的路由到達目的用戶。從實際測量數據看,在網絡切片的保障下,信號的傳輸速率和時延基本能夠保持穩定,而無網絡切片下,時延現象非常明顯,且數據傳輸并不穩定,因此網絡切片技術通過給 5G 帶來更低時延和更高穩定性, 支持 5G-V2X 在自動駕駛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5G 技術與車聯網的融合已經開始。2018 年高通推出了 9150 C-V2X 芯片,兼容 LTE 和 5G 通信。起亞在 2018 年 CES 上展出了全新概念電動車 Niro EV,搭載全球首款 5G 網絡打造的車載無線傳輸系統,基于該網絡,駕駛者可通過臉部和聲音識別“登陸”車輛, 并可進行預先個性化設置。在世界移動大會-上海(MWCS)期間,中國移動、上汽集團、 華為進行了基于 5G Era LTE 低時延網絡和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的 V2X 技術(C-V2X)的智 能網聯汽車應用的聯合展示。根據 3GPP 更新的 5G 標準時間表,隨著 2019 年 3 月完成 5G R15 技術規范,5G-V2X 將開始進行 Uu 技術試驗,驗證 5G 網絡對于 eV2X 部分典型 業務場景的支持能力。
政策:頻段規劃落地,標準建設加快,前瞻指引明確
政府積極推動智能化社會,車聯網產業成為建設智能交通的重點發展任務。國家發改 委和交通運輸部發布《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從構建 智能運行管理系統、加強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支撐、全面強化標準和技術支撐、實施“互聯 網+”便捷交通重點示范項目四個維度全面闡述了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提出了 車聯網與自動駕駛的技術創新發展趨勢和應用推廣路徑,并明確了相應的引導政策和示范 項目。“構建下一代交通信息基礎網絡”作為重點發展任務,提出了要加快車聯網建設,為載運工具提供無線接入互聯網的公共服務,以及建設基于下一代互聯網和專用短程通信(LTE-V2X、DSRC 等)的道路無線通信網。
明確量化滲透率指標,車聯網產業迎來高確定性增量。2018 年 1 月 5 日,國家發改 委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提出到 2020 年,智能道路交通系統建設 取得積極進展,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覆蓋率達到 90%。2018 年 12 月 27 日,工信部發布《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 2020 年,在應用服務端,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 30%以上,聯網車載信息服務終端的新車裝配率達到 60%以上。量化的覆蓋率和滲透率指標有助于加快推進車聯網的商用部署,并將為 產業帶來高確定性增量。
十一部委聯合蓋章《智能汽車發展戰略》,車聯網 C-V2X 發展迎來拐點。2020 年 2 月 24 日,發改委等 11 個國家部委聯合蓋章《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與此前出臺的征 求意見稿相比,此次正式文件在多方面發生變動:1)出臺部門增加到 11 個部委,體現國 家戰略決心;2)第一階段戰略愿景日期推遲到 2025 年,將目標修改為“實現有條件自動 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 用”;3)主要任務在技術體系、生態建設、基礎設施體系三方面有多處變動;4)保障措 施進一步落實,強調加強組織實施,完善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政策愿景、指引的進 一步具體化、明確化,顯示出國家相關戰略的持續深化,對于車聯網 V2X 來說是一大利好 因素。
發布 C-V2X 通信頻段規劃,將 5905-5925MHz 確定為專用頻段。2018 年 11 月,工 業和信息化部印發《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直連通信使用 5905-5925MHz 頻段管理規定 (暫行)》,規劃了 5905-5925MHz 頻段共 20MHz 帶寬的專用頻率資源,用于基于 LTE 演 進形成的 V2X 智能網聯汽車的直連通信技術,同時,對相關頻率、臺站、設備、干擾協調 的管理做出了規定。
工業和信息化部展開車聯網產業標準頂層設計。2018 年 6 月,工業信息化部、國家 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組織制定《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全面推動車聯網產業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推動整個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 建設指南》按照不同行業屬性劃分為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信息通信標準體系、電子產品與服務標準體系等若干部分,為打造創新驅動、開放協同的車聯網產業提供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按照汽車、通信、電子、交通和公安五大行業領域進行劃分,涵蓋了基 礎、通用規范、產業與技術應用和相關標準。
成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委員會,負責推進標準體系建設。2017 年 6 月,國家標準化 管理委員會同意籌建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并于 2018 年 4 月 3 日正式成立。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負責汽車駕駛環境感知與預警、駕駛 輔助、自動駕駛以及與汽車駕駛直接相關的車載信息服務等領域的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 將大幅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健全產業標準體系。
各行業協會積極跟進,已初步形成了覆蓋 C-V2X 標準協議棧各層次、各層面的標準 體系。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等部門,組織標準化機構、科研院所、產業聯盟、企業等單位,按照標準指南共同開展車聯網產業標準制定工作。各標準化組織 高度重視我國 C-V2X 標準的推進工作,包括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全國智能運 輸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ITS)、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聯盟(C-ITS)、車載信息服務產 業應用聯盟(TIAA)、中國汽車工程學會(SAE-China)及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CAICV)等都已積極開展 C-V2X 相關研究及標準化工作。
產業鏈:上游芯片模組完成商用基礎,車聯網產業鏈趨于成熟
通信巨頭高通、大唐、華為相繼發布 C-V2X 通信芯片,商用化進程加速。2017 年 9 月,高通發布基于 3GPP R14 規范、面向 PC5 直接通信的 C-V2X 商用解決方案—— Qualcomm 9150 C-V2X 芯片組;2017 年 11 月,大唐電信發布 PC5 Mode 4 模式的 LTE-V2X 測試芯片模組;2018 年 2 月,華為也發布了支持包括 LTE-V2X 在內的多模 4.5G LTE 調制解調芯片 Balong 765,并成功應用于自身 LTE-V2X 車載終端和 RSU 產品上。 2018 年下半年高通商用出樣 9150 C-V2X 芯片組,該芯片支持 C-V2X 直接通信、GNSS, 支持無 SIM 卡運行,工作于 ITS 5.9GHz 頻段。2019 年 1 月,華為發布 5G 基帶芯片 Balong 5000,預計支持 5G 通信的車載單元和路邊單元也即將落地。
大唐、華為、中興、移遠提供通信模組,為 C-V2X 提供有力支持。在通信模組方面, 大唐、華為等芯片企業都提供基于各自芯片的通信模組。國內通信廠商中興通訊于 2018 年 2 月 26 日宣布與高通子公司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 合作,將推出基于 Qualcomm9150 芯片組的 C-V2X 模組和測試終端。上海移遠通信也發布了與高通的合作 計劃,于 2018 年 11 月 7 日正式面向全球市場推出采用 Qualcomm 9150 C-V2X 芯片組 解決方案的車規級 C-V2X 通信模組 AG15。
通信模塊互通,C-V2X 解決方案基本成熟。2018 年 8 月 23 日,高通和大唐電信攜手 完成了全球首個多芯片組廠商支持的 C-V2X 互操作性測試,該芯片組將于 2019 年支持商 業部署,為汽車制造商智能網聯汽車商用部署提供進一步支持。2018 年 10 月 15 日,華 為和大唐電信集團宣布共同完成了基于 3GPPRel 14 的直連通訊(PC5 口)互操作測試。 這標志著華為和大唐基于 C-V2X 技術的產品可以實現完整的互聯互通,也標志著 C-V2X 技術的標準和解決方案已經基本成熟,具備商用化能力。
終端設備與整車廠商跟進“三跨”互通,謀求合作共贏。在 2018 年 11 月 SAECCE 上,展現了世界首例跨通信模組、跨終端、跨整車的互聯互通,即所謂的“三跨”互聯互通。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實驗室的端到端互操作和協議一致性測試驗證。參與此次 的企業包括:大唐、華為、高通共 3 家通信模組廠家;星云互聯、東軟睿馳、金溢、SAVARI、 華礪智行、大唐、華為、千方科技共 8 家 LTEV2X 終端提供商;整車方面的企業包括:北 汽、長安、上汽、通用、福特、寶馬、吉利、奧迪、長城、東風、北汽新能源共 11 家整 車企業。此次活動首次實現了來自不同產業環節、不同國家、不同品牌之間的互聯互通, 驗證了我國 LTE-V2X 全協議棧標準的有效性,將是推動 C-V2X 大規模應用部署和產業生 態體系構建的重要一步。
示范區部署加速,運營商積極試點
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向規模先導應用逐步過渡,國內各示范區正在加快部署 C-V2X 網絡環境。目前我國共有 10 個國家級智能網聯(車聯網)測試示范區,超過 30 個城市級 及企業級測試示范點,遍布我國華東、華中、華北、東北、華南、西南、西北地區,除此 之外,還有 10 多個智慧高速公路開展智能網聯試點工作。國內近 50 個示范區中,北京、 無錫、長沙、上海、重慶等已建成了覆蓋測試園區、開放道路、高速公路等多種環境。此 外,無錫、北京、上海、廣州、雄安、重慶、長沙、寧波、鹽城等地也在積極構建 MEC 與 C-V2X 融合驗證環境,在路側和網絡邊緣部署集感知、計算、通信于一體的車路協同應 用平臺,探索 MEC 與 LTE-V2X 及 NRUu 網絡融合創新的示范應用。
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積極開展車聯網應用平臺試點。目前,中國移動在北京、無錫、上海、寧波、柳州等地,中國電信在雄安,中國聯通在常州、重慶等地,三大運營商積極 部署支持車聯網業務的 MEC 服務平臺。針對 5G 在車聯網的應用,中國移動將開展基于 5G 網絡的車與車、車與人以及車與萬物互聯技術的應用測試;中國電信將聯合諾基亞、愛立信等設備廠商,在南京等試點城市開展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等應用的測試;中國聯通 將聯合貝爾、英特爾、騰訊、奔馳等廠商,對多個基于 5G 網絡的車聯網、物聯網應用進 行技術驗證。
示范區案例: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無錫)。作為十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測試示 范區之一,無錫示范區構建了全球首個城市級開放道路的示范環境,在170平方公里范圍、 280 公里道路內開展信息化升級改造,包括 400 個交通路口、5 條城市快速道路、1 條城 際高速公路,在路側部署了 LTE-V2X RSU,開放實時信號燈配時、道路視頻監控、交通 事件等 40 余項交管數據;打造車聯網應用管理平臺,打通跨行業應用的數據交互,打造 公交優先、120 急救通道等民生應用;建立車聯網測試驗證、安全管理、通信認證鑒權體 系;裝配一定規模的車載終端,力爭最終實現規模商業應用效果。
車聯網產業鏈,上游主要是通信芯片和模組模組提供商,中游則以整車制造廠商和相關的軟硬件產品供應商為代表,下游主要以運維服務為主,包括電信運營商、測試驗證機 構、高精地圖服務提供商等。此外,若考慮到完整的 C-V2X 應用實現,還需要若干產業支 撐環節,主要包括科研院所、標準組織、投資機構以及關聯的技術與產業。
從投資角度看,上游芯片廠商中,華為、高通處于領先地位。聚焦于產業鏈中下游,我們認為行業將沿著從車機到路側進而拓展到云端服務的方向依次爆發,對應車載操作系統、終端設備、高精地圖這三個產業鏈環節。短期看,隨著車輛智能網聯化需求升級,車 載操作系統有望率先爆發;中期看,終端設備廠商到 2023 年,OBU 新車滲透率有望達到 35%,RSU 總數有望達到 35 萬個;長期看,高精地圖新商業模式有望明確,市場空間預 計將在 2021 年以后爆發,并且在 2021-2025 五年內呈現指數型的高速通道增長。
車載智能操作系統:智能網聯需求升級,車載 OS 市場有望率先爆發
在通信和智能駕駛運算平臺不斷標準化推廣的趨勢下,作為鏈接硬件底層和應用層的 操作系統優化服務和中間件服務業務存在明確發展空間。
操作系統是離硬件最近的一層軟件,是 V2X 芯片發揮效能的關鍵環節。與手機移動 終端和移動芯片的關系類似,V2X 通信芯片是影響 V2X 終端設備性能和體驗的決定因素 之一,而操作系統則為 V2X 芯片能力的發揮和應用軟件功能的實現提供了基礎軟件平臺, 是汽車智能化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車載電子操作系統能夠有效分配車機的硬件資源,對 車內各種任務功能進行協同管理,并控制各項任務優先級別。
車載智能操作系統作為車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車聯網滲透率持續提高的背景下, 同樣迎來高速發展階段。根據 HIS 和 BI Intelligence 預測,未來車機數字化與聯網化有望 大面積提速,到 2020 年,全球上路的聯網汽車總量將達到 2.2 億輛,其中使用谷歌 Android Auto 操作系統的汽車將達 4000 萬輛,而使用蘋果 AppleCarplay 的汽車也將達到 3710 萬輛。假設到 2021 年,國內車聯網的滲透率要到達 30%,若從汽車保有量看,在 2021 年,僅國內將有超過 0.6-0.7 億輛車接入車聯網,行業發展空間巨大。若對標智能手機的 OS 生態,則開放的安卓生態占優明確優勢。
QNX 和類 Linux 操作系統(Android,AaliOS)占據車載 OS 主流,需要適配優化。目 前常見的車載操作系統有 QNX、Linux(Android,AaliOS)、Windows CE、iOS 等。其中, QNX(Blackberry QNX Neutrino)是黑莓旗下的一款微內核實時操作系統,是全球第一款 通過 ISO 26262 ASIL levelD 安全認證的車載操作系統,市場占有率第一,已匹配全球超 過40個汽車品牌6000多萬輛汽車。其優勢在于穩定性和安全性高,但缺點是兼容性較差。 而與之相比,Linux 是一款開源的高效靈活的操作系統,與 QNX 相比最大優勢在于其為開 源軟件,具備很大的定制開發靈活度以及無數與之匹配的應用生態系統,包括 Android、 AliOS 都是基于 Linux 開發。技術上,針對智能移動終端優化的 OS 需要做較大改變才能 適應車載要求,因此需要操作系統服務商根據其需求做產品的技術的開發和迭代。
復制手機業務優質客戶模式,作為智能汽車賦能者,中科創達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源 于多年在 Android、Linux、Windows 和 HTML5 等操作系統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中科創達 作為操作系統技術服務商形成了優質的客戶資源,與上層的高通、ARM、Intel 等芯片公司, 知名操作系統廠商保持著深度合作。公司覆蓋車載操作系統、中間件及計算機視覺應用等 一系列產品。未來,中科創達有望通過手機業務積累的技術優勢和客戶渠道,在汽車 OS 領域繼續保持優勢,深化與車廠合作模式,提高獲取明確的成長空間。
2019 年中科創達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4.81 億元,同比增長 72.27%,業務初 具規模。單車廠整體收入規模量級在千萬級,長期看車聯網業務收入規模有望對標手機業 務體量。同時,考慮到公司的車機 UI 和產品化業務,在汽車儀表盤和中控數據平臺逐步 打通的趨勢下,汽車儀表盤將承擔更多 V2X 交互功能,因此其底層 OS 既需要專業性保證 安全,也需要更全面的兼容性確保交互友好。隨著液晶儀表盤的滲透率快速提升,公司車機軟件服務的業務收入增速有望維持在 50%-75%。
終端設備廠商:中長期云控平臺、OBU 和 RSU 受益,車-路-云協同開啟千 億級市場
1. 云控平臺是車聯網的數據交流中心、智能交通管控核心,是車聯網通信交互的重 要基礎設施。借助云控平臺鏈接、應用、管理車輛,C-V2X 提供輔助手段降低車輛設備、 存儲、算力等方面需求,彌補單車智能的不足。車聯網平臺的發展經歷三個主要階段:早 期 TSP 平臺階段,提供連接服務,目前已發展至智能網聯平臺階段,實現整車智能;未來 將望作為自動駕駛云控平臺,達到車路協同。伴隨 2020 年車聯網示范區建提速,自動駕 駛商用小范圍落地。2021 年起,自動駕駛商業化滲透率有望加速,云控平臺有望進入高 增長通道,預計到 2025 年云控平臺投資規模將達到 875 億元,建設期每年投資規模大約 在 100-300 億之間。
2. 在 OBU(車載單元)市場,中期內以前裝模式為主導,推動 OBU 滲透率提高。 在 OBU 領域,通過安裝 OBU 的汽車整體銷售的前裝市場模式由于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而 處于主導地位,作為 Tier 1 的設備制造商牢牢占據前裝市場,主要通過行業定制、智能終 端銷售、收取服務費等模式獲利;而以新興汽車企業、互聯網企業為主的模式正在興起, 其重點在后裝市場發力,能夠提供豐富的智能車載終端產品和服務組合。短期內 OBU 滲 透率的提高將主要依靠整車廠商前裝模式推動,而后期隨著 RSU 和 OBU 數量達到一定規 模,后裝 OBU 產品也能夠快速地讓消費者體驗到 V2X 的功能,從而進一步助長 OBU 滲 透率提高。
前裝 OBU 汽車預計在 2021 年左右實現大規模量產。根據產業發展進度,目前我國 C-V2X 市場仍在大量試點階段。2019 年,大量車廠積極進行 V2X 終端的車規級測試并推 進前裝 OBU的車型研發立項,考慮到車廠與終端設備廠商的聯合開發需要 2-3年的時間, 因此預計 5G 通信和 V2X 功能有望從 2021 年開始加速前裝滲透。2019 年 4 月 15 日華為和上汽集團等 13 家車企舉辦“人-車-路產業協同”論壇,發布 C-V2X 的量產車載計劃, 計劃在 2020H2-2021H2 實現量產,也從產業實際落地進展驗證了這一爆發時點。
2023 年 OBU 市場前裝數量有望達千萬級,市場規模將超過百億。考慮國家政策的推 進,疊加車廠新車型的研發周期,我們預計爆發期可能會有所滯后,給予保守估計。按照 到 2023 年 OBU 新車滲透率 35%測算,預計 2023 年全年新增車輛 3100 萬輛,其中前裝 OBU 的 C-V2X 整車達 1085 萬輛(=3100 萬輛*35%);按照前裝 OBU 1000 元/個的價格 (考慮未來商業化后降價趨勢),在不考慮后裝市場的情況下,車載智能聯網終端 OBU 市 場規模預計 108.5 億元,預計此后每年市場規模均有望在百億級。
3. RSU(面向 V2I 的路側單元)市場依靠政府率先推動,將首先在高速公路和城市主 干道鋪設,協同產業力量共同落地。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是 V2I 極佳的落地場景,前者 因 C-V2X 在高速通信范圍廣、高速路況相對復雜度低而率先成為試驗場地,后者則是 C-V2X 未來的應用方向,可以通過路側單元 RSU 的建設改造實現車路協同的實時高可靠 的信息交互。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設,對交通基礎設施進行信息 化升級。C-V2X 產業借助此發展契機,在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布設 RSU 和差分 GPS, 協同布設 4G/5G 基站,并逐漸向一般道路擴展。
從高速到城市道路,比照 OBU 產業進程,RSU 有望在 2021 年實現高速路段的鋪開 和城市路段的落地。從 RSU 實際布設進度來看,商用基礎已經具備,當前仍在加大試點 示范階段。2018 年 12 月,全球首個 LTE-V2X 智慧高速落地延崇高速公路,千方科技與 百度、華為、奧迪共同完成了全國首例實際高速公路場景的基于 C-V2X 車路協同測試。 2019 年 4 月,山東省啟動智能網聯高速公路測試基地及研發中心項目,在原濱州至萊蕪 26 公里真實高速公路,增加多元智能路側感知單元與信息發布設備,實現道路基礎設施要 素資源及交通環境感知全面數字化,為智能網聯車提供豐富的感知數據。
預計到 2023 年 RSU 總數將接近 30 萬個,每年市場規模在 100 億元上下。結合現階 段產業進展,我們預計到 2023 年,V2X 在高速公路側的覆蓋率有望達到 800m/個。2023 年高速公路總長度預計為 18.79 萬 km,則高速公路 RSU 安裝總數約為 11.74 萬個。根據NGMN 系統級仿真測試,C-V2X 在高速環境下的覆蓋范圍為 200-400m,則覆蓋率約為 38%;而在城市道路領域,2023 年中大城市(城市常住人口>100 萬)的道路長度預計為 29.39wkm,假設每 km 一個紅綠燈/交通信息牌/攝像頭,取 35%的覆蓋率,則 2023 年城 市道路 RSU 安裝總數預計為 10.29 萬個。到 2023 年,合計 RSU 預計約為 29.18 萬個, 按照 RSU 價格 5 萬元/個測算,RSU 市場規模預計約為 110 億元。
4. 云-路-端全面提前布局,V2X 終端設備廠商重點關注千方科技。千方科技是較早全 方位推出基于 V2X 的路側、路邊控制器以及全套解決方案的企業。公司成功通過世界首例 “三跨”互聯互通測試;與百度 Apollo 合作推出 V2X 車路協同解決方案;智能車聯產業 創新中心完成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里程超 12 萬公里;其中車載單元業已通過車規級測試, 具備了向整車廠家及 Tier1 等合作伙伴提供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條件。
華為在推出 V2X 芯片和模組后,也在此基礎上推出了自主生產的 OBU 和 RSU 產品。 我們認為,一方面,OBU、RSU 設備廠商與華為存在合作機會,即在構建車聯網生態過 程中,中長期看,華為基于成本和專業化考慮,不排除其專注提供通信芯片和模組而外購 RSU、OBU 等配套產品;另一方面,大量 V2X 設備廠商如千方科技、金溢科技、萬集科 技等采用大唐或高通芯片組制造智能終端 OBU/RSU,結合良好的汽車客戶/高速路客戶關 系,也構筑了較強競爭力,有望獲取一定市場份額。綜合來看,V2X 設備廠商將合作共享 千億市場,投資機會明確。
高精地圖:長期看新商業模式有望明確,2021 年后將迎來指數型增長
高精地圖和 C-V2X 高度融合,共同組成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 精地圖是與 C-V2X 產業鏈關系緊密的關聯環節,超低時延超高可靠性場景下的 5G-V2X 業務可以實現高精地圖的實時下載和更新,從而實現高精度定位和環境的監測感知,兩者 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助自動駕駛的實現。
從目前的 L3-L4 級車輛技術方案看,自 L3 級別向上,車輛對于周報環境的監控和駕 駛操控需求將全面超越駕駛員,傳統駕駛員將在車輛駕駛中逐步擺脫對于汽車實時駕駛的 決策責任,因此從實時角度出發,高精地圖是車輛自主導航中最安全的可預設“軌道”。
高精地圖服務于汽車智能駕駛系統,數據呈現方式不同于傳統導航地圖。對比傳統導航地圖,高精地圖的應用者是車輛的智能駕駛系統,而非駕駛員的視覺讀取,因此其數據呈現方式和傳統地圖并不一致,組成方式也并不一樣,并且和導航地圖不同的是,將承擔 自動駕駛車輛時保證駕駛安全的重要責任。其中矢量地圖的信息將是主要的自動駕駛系統 依托的本地“軌道”,也是系統讀取依賴的重要部分。
從更新的方式看,行業的傳統“license”授權與全面轉向云化持續付費可能將成為 高精地圖的主要商業模式。在 L3 以上自動駕駛環境,車輛必須對于周邊環境擁有實時感 知和決策反饋能力。基于上圖來看,特征地圖部分需通過云端實時或者定期更新,而矢量地圖更是要在確保數據正確的前提下,進行穩定更新。基于此,與傳統的導航地圖銷售方 式相比,高精度地圖的持續運營模式將顯著提升,就如同我們的智能手機需要定期升級/ 更新 OS 與 APP 一樣。且從安全性的角度看,我們認為高精地圖的存儲與修改必須引入等 級保護制度,特別對于矢量地圖的數據更新與保護,原始制圖廠商的商業責任和地位很難 被撼動。
基于高精地圖的如上特點,結合國內市場的情況,我們判斷高精地圖的供給端在一段 時間內會受一定的政策監管,國資背景的公司可能更占優勢(如同電信等基礎信息運營服 務)。因此這可能是該行業的第一個競爭門檻。且隨著自動駕駛路測向 L3 逐步推進,我們 判斷高精地圖的經營資質可能會再次面臨監管政策變化,從國家安全等角度出發,均有利 于國資背景公司的競爭排位。
其次,高精地圖目前的研制成本較高,采集車輛的成本普遍在百萬元以上,因此充裕的資金投入是另外較高的競爭門檻。最后,目前高精地圖的行業通用標準還是在不斷摸索 之中,以四維圖新為代表的主流廠商共同在參與制定高精地圖的應用標準。
結合前文的判斷,我們認為未來高精地圖的門檻較高,市場集中度會高于傳統導航市 場,且市場格局一旦確立便較難打破。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的逐步落地應用,L3 和 L4 汽 車的滲透率提高,L3、L4 級的汽車銷量增長將強有力地帶動高精地圖增長,根據對 L3、 L4 汽車銷量的預測,高精度地圖的市場空間將在 2021 年爆發,并且在 2021-2025 五年內 呈現指數型的高速通道增長。
高精度地圖領域首推四維圖新。四維圖新身為傳統導航地圖的行業領跑者(近 40%市 占率)擁有研發積累、產業集群積累、資質優勢與大車廠背書四大優勢。自 2014 年起公 司全面布局高精地圖業務,累計研發支出超 36 億元,占總收入比達 46%,2019 年有望實 現省級 L3 級別的高精地圖采集與制作全面業務覆蓋;在產業集群端,公司同時擁有央企 四維測繪(第一大股東)與騰訊(第二大股東)背書,產業端擁有險資、物流、互聯網巨 頭等戰略合作伙伴;進入 2019 年,公司在高精地圖業務上成為未來寶馬服務商,在大廠背書下公司新業務有望進一步推廣。
1. 車聯網整體技術成熟度與完備度進展不及預期。
2. 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預期導致車聯網全面推廣進度慢于預期。
3. 5G 商用落地進程不及預期
投資建議上,我們建議沿著三條主線布局車聯網 V2X 投資機遇:
1. 終端設備:OBU 和 RSU 作為 V2X 的核心載體有望獲取高確定性增量。重點 推薦千方科技(全方位基于 V2X 的路側、路邊控制器以及全套解決方案提供 商),關注金溢科技、萬集科技。
2. 車載操作系統:重點推薦中科創達。中科創達作為智能汽車賦能者,面向不同 車企做車載操作系統與中間件開發性服務,復制手機業務優質客戶模式,車機 軟件服務的業務收入增速有望維持在 50%-75%。電子座艙重點推薦德賽西威, 其中傳統主業受益于行業恢復和新客戶拓展,收入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速, ADAS 業務國內領軍短期有望保持高速增長
3. 高精地圖:重點推薦四維圖新。四維圖新作為傳統導航地圖的行業領跑者(近 40%市占率)擁有研發積累,產業集群積累,資質優勢與大車廠背書四大優勢。 長期看預計公司業務天花板將獲指數性提升。
千方科技:雙主業共筑高增長,迎接車聯網核心投資機遇
四維圖新:邁向高精智駕,深耕車聯服務
中科創達:智能終端平臺技術提供商,關注智能網聯汽車核心機遇
德賽西威:智能產品升級加速,自動駕駛行業龍頭
……
(報告來源:中信證券)
獲取報告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立即登錄請點擊:「鏈接」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