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C&C08
C&C08是華為自主研發的第一臺數字程控交換機的型號名稱。C&C有兩個含義:一是 Country&City (農村&城市),農村包圍城市;二是 &(計算機&通信),數字程控交換機就是計算機和通信的組合。C&C的格式,模仿了當時電信業的老大——AT&T。至于08,并沒什么具體的含義,只是討個吉利。C&C08的研發過程,就是華為創業過程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通信企業自主創新,奮起直追過程的一個縮影。
C&C08,這是一串暴露年齡的字符。
現在搞通信的年輕人中,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它。但是,對于很多90年代入行的通信人來說,這個詞非常熟悉,甚至代表了特殊的意義。
那么,C&C08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C&C08是華為自主研發的第一臺數字程控交換機的型號名稱。
華為C&C08機柜
說起C&C08對華為的意義,絕對可以稱之為“巨大”——它是華為早期自主研發的核心成果,是幫助華為咸魚翻身的“爆款”產品。
甚至可以說,C&C08是當今華為萬億帝國的奠基之石。
不僅是華為,對于整個中國通信產業來說,C&C08也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故事還是要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
當時,任正非創立華為還不到五年,這家公司還處于艱難的創業早期。而所謂的創業,也只不過是做一些倒買倒賣的生意,甚至還包括賣減肥藥。
后來,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任正非開始做起了PBX交換機的代理。這種交換機,主要用于企業內部電話分機。當時,代理的是香港一家公司的產品。銷售的主要對象, 也就是國內一些企事業單位。
縱觀那個時候的中國通信市場,雖然需求旺盛,發展迅速,但國內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很弱,根本無法和海外廠商競爭。
因此,國外產品長期占據著市場的主體地位。所謂的“七國八制”,說的就是那個時代。
七國八制
當時中國通訊市場上總共有8種制式的機型,分別來自7個國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加拿大的北電、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BTM公司和法國的阿爾卡特。
做代理的日子還算過得去,但是,他很快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交換機代理市場,利潤也逐漸被攤薄,繼續做代理的話,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如果想要繼續生存,想賺大錢,就必須有自己的產品,有自主研發能力。
任正非當時有一篇文章——《對中國農話網與交換機產業的一點看法》,里面就表達了對市場形勢的長遠看法。
文章里面提到: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象中國這么多的交換機生產廠家,各廠家各自為政,很難使國產交換機的整體水平提高檔次,也是產生許多短期行為的原因。現在的現實,好的廠家都會被拖垮,差的廠家又成不了氣候。中國的通信工業處在一個非常時期。”
“中國電子工業中,唯有程控交換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拳頭產品。”
于是,他就開始帶著華為走上了自主研發這條充滿坎坷的不歸路。而當時的華為,員工不過百人,資金也非常緊張,第二天就有可能倒閉。
1991年的任正非(左一)
其實,C&C08并不是華為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產品。在C&C08之前,華為自主研發了HJD48小型模擬空分式用戶交換機。當時華為研發負責人是鄭寶用,也是華為曾經的“二號人物”。
鄭寶用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他是福建莆田人,1964年出生,華中理工大學(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后來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結果,1989年,博士還沒畢業,就被朋友勸說,進入了華為這家成立還不到兩年的小公司。
鄭寶用
當時華為很缺人才,任正非自己也不懂技術,所以非常看重鄭寶用這個準博士,任命他為總工程師。
鄭寶用在華為內部綽號叫“阿寶”,任正非直接稱鄭寶用為“寶寶”。作為老板,任正非還經常拍“寶寶”的馬屁。有一次,任正非就當著鄭寶用和很多人的面說:“鄭寶用,一個人能頂10000個”。
作為一個技術工程師,鄭寶用更像是一個“江湖人”。他經常正面頂撞任正非,還經常當著下屬的面,挽起袖子展示自己粗壯的胳膊,然后津津有味地講述自己和地痞流氓打架的故事。
不過,江湖豪氣沒有妨礙他完成自己的公司使命。很快他就帶領團隊研發成功了HJD48,并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后,鄭寶用主持研發了第二款產品——JK1000空分式端局交換機。但是,這款產品在市場上并未受到歡迎。
原因很簡單,JK1000是模擬交換機,而當時數字交換機的技術已經成熟,模擬交換機已經屬于被淘汰的技術,需求當然不高。
雖然如此,考慮到自身實力,此時的任正非并沒有下定決心啟動數字交換機的研發。
后來他又是怎么下定決心的呢?這里面還有一段軼事:
當時華為生產線上有一個工人,名叫曹貽安。盡管此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頗有遠見。他多次向任正非進言,力主開發數字交換機。任正非被他打動,在模擬交換機還在開發的時候,就啟動了數字交換機的開發。曹貽安也因此被破格提升為開發部副總工,擔任數字交換機部的負責人。不過,畢竟是能力有限,沒多久,曹貽安的位置被別人頂替,淡出了華為人的視野。
故事講到這里,另一個傳奇人物要上場了。他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李一男
李一男是湖南長沙人,1970年出生,15歲就上了大學,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22歲的時候,研究生畢業加入了華為。
任正非慧眼識英才,也充分信任這位英才,把C&C08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研發重任交給了他。
當時的華為,情況依舊不樂觀,雖然之前也賺了一些錢,當時面對巨額的研發投入,也是捉襟見肘。
為了籌措資金,任正非甚至借了高利貸,利息高達20%-30%。根據當事人回憶,當時任正非就和華為的干部們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由此可見當時任正非的決心之大,可以說是孤注一擲。
在任正非的充分信任下,李一男也不辱使命,帶著手下在深圳寶安蠔業村一棟破樓里艱苦奮斗了大半年,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1993年初,華為2000門的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C&C08研發成功。9月份,萬門機型研發成功。
說到C&C08這個命名,其實也是有特殊含義的。
這個命名是華為公司內部征名得來的。C&C有兩個含義:一是 Country&City (農村&城市),農村包圍城市;二是 &(計算機&通信),數字程控交換機就是計算機和通信的組合。C&C的格式,模仿了當時電信業的老大——AT&T。
至于08,并沒什么具體的含義,只是討個吉利。當時國內自主研發的數字交換機中,最牛的是巨龍集團的交換機——04機。結果幾年后,04機就死掉了,而華為的08機卻大發了。(所以說,取名字還是有點講究的。)
C&C08正面
C&C08研發成功后,被迅速投入了市場,首先就是在浙江義烏完成了開通。
郵電系統內部對這款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還是表示了很大的期望,也給予了很大的容忍空間,并沒有過分挑剔,反而給了很多的改進意見和建議。華為也耐心地聽從了這些建議,進行了產品改進。
1994年,C&C08交換機全面通過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院測試鑒定,并在當年北京國際通信展上首次展出。同年,第一個超萬門的C&C08交換機在江蘇邳州開通,11月通過省局鑒定。
1995年,C&C08交換機通過郵電部的生產定型鑒定。
也就是這一年,中央提出了“村村通”計劃,給C&C08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華為把C&C08作為自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拳頭產品,斬獲了13億元的訂單。
C&C08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華為也借助它,撬開了海外市場。
1996年,C&C08交換機在香港和記電訊商用,首次服務內地以外的運營商。
1997年,C&C08交換機進入俄羅斯,首次進入國際市場。
此后,作為華為的明星產品,C&C08一度銷往全球五十多個國家,服務上億用戶,為華為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也為國產通信設備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值得注意的是,C&C08不僅是一款單一型號產品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產品平臺。華為后來的所有產品,包括傳輸,移動,智能,數據通信等,都是在這個平臺上發展起來的,都能看到C&C08的影子。
現在我們說華為,之所以有今天的市場規模和地位,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就是把握住了三個機會:
第一個機會,1993年-2000年,交換機接入網產品跨越式發展
第二個機會,2001年-2005年,傳輸網絡產品跨越式發展
第三個機會,2006年-2018年,移動通信產品跨越式發展
歸根到底,第二個機會和第三個機會,都是源于第一個機會的成功。如果沒有C&C08,就沒有后來不斷豐富的產品線,也就沒有現在的華為。
不僅是產品技術上,在人才培養方面,C&C08項目也堪稱是華為的黃埔軍校。
大批的華為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從這個項目組走出來,成為了華為公司的骨干,很多更是成為了高層管理人員,甚至是高級副總裁。后來華為中研部的歷任負責人,也都是來自C&C08項目組。
故事講到這里,就要結束了。
小棗君覺得,C&C08的研發過程,就是華為創業過程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通信企業自主創新,奮起直追過程的一個縮影。這里面的痛苦和艱辛,只有親歷者才能夠體會。
現在很多人都羨慕華為的成功,但我認為,這個成功過程并不可復制。里面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人才和資金的問題,還有行業發展環境的因素,以及相當程度的“運氣”因素。我想,即使是任正非本人再來一次,也不敢說能夠百分之百再次成功。
不過,如果有足夠的魄力,加上敏銳的眼光,在現在的行業形勢之下,也許會有劉正非、王正非站出來,走出符合當代特色的21世紀通信巨頭崛起之路。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加油吧,中國通信人!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