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用于取代 IE 的 Edge 瀏覽器
早在 2018 年,微軟就宣布新的 Edge 瀏覽器將從 EdgeHTML 內核遷移為 Chromium 內核,同時還會登陸到 Windows 7/8/8.1 和 macOS 平臺。2019 年 12 月,經歷了 1 整年的封閉和開放測試,基于 Chromium 的新版 Edge 正式亮相。
基于 Chromium 的新版 Edge
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講,新版 Edge 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其一是它和 Chrome 有所重合,同時又不能完整兼容 Chrome 的插件;其二是,它把 Chrome 上的一些糟糕的體驗也帶了過來,很多又恰好是此前舊版 Edge 做的十分出色的地方。比如失去了結合觸控板滑動的跟手性,瀏覽 PDF 文檔的流暢性(沒錯,舊版 Edge 是一款極為出色的 PDF 瀏覽器,不僅打開迅速,面臨大文檔的時候還能做到絲毫不卡頓)。
微軟在之前采取的是兩個版本并行的方式:在Windows 10 1909 版本及以前,舊版 Edge 仍是默認瀏覽器,用戶可以選擇自主下載新版進行體驗,自 Windows 10 2004 版本起,新版 Edge 成為了默認瀏覽器,不過用戶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將其新版本卸載,找回原來的舊版進行使用。微軟還為此發布了一篇教程,有能力的朋友可以移步觀看:在安裝 Microsoft Edge 的新版本后訪問舊版 Microsoft Edge。
不過好消息到此為止了,微軟宣布,從 2021 年 4 月 13 日后的 Windows 10 20H2 增補更新開始,將徹底移除舊版 Edge 瀏覽器,并停止并行使用體驗,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今天之后更新系統,你將和舊版本的 Edge 永遠告別了。不過,經過一年多的進步,新版 Edge 相比第一個可下載的版本在使用體驗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包括 PDF 在內的瀏覽體驗也都有所進步。
至此,我們只能希望微軟能夠持續不斷地優化新版 Edge 的使用體驗,不要讓用戶們失望。
(7661291)
者從自身體驗出發,對微信讀書進行了使用分析,探討了微信讀書的現狀并展望了它的未來發展。
剛剛看了一下,我使用微信讀書已經1270天了,而閱讀時長卻只有145個小時,如果以每天閱讀1小時來計算的話,我的使用率才11%。
我自認為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不管是大塊頭的文學名著,還是晦澀的經管投資書都可以靜下心來從頭到尾慢慢看完,尤其愛看名人傳記,算下來年平均閱讀不少于50本書。
在我看來,讀書不是生活的調味料,而是必需品,因為書中有太多的答案,關于生老病死,關于愛恨離合,關于世俗的一切的一切疑問,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以前互聯網還不夠發達,想看書只能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市里的新華書店買,或者跟同學借。后來當當網、亞馬遜、京東等網上書城的出現,讓買書變得方便快捷,網站的推薦和排行榜還能讓我遇見一些好書。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移動閱讀App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讀書變成了一件隨時隨地都可以的事情。
然而,在初期使用移動閱讀App的時候,我發現大多數App上的書更多是網絡小說,如玄幻、修仙之類的,很少找到符合我口味的書,所以我在安裝之后又快速地卸載掉了,還是以購買紙質書閱讀為主。
直到2015年,微信讀書的出現,改變了我對移動閱讀App的初印象,它的定位與其他App完全不同,我在上面找到了很多關于互聯網和人文方面的書,并且可以免費閱讀。加上在使用體驗上也不錯,閱讀時長還可以兌換書幣再買書,我成了微信讀書的忠實用戶。
但是在使用了近三個月之后,我發現很多想看的書,微信讀書上還是沒有,看完想看的書之后,就很少會打開微信讀書了。再加上自己面對電腦屏幕工作一天之后,眼睛非常疲憊,也不愿打開手機來看書了。
就這樣,我成了微信讀書的一個沉默用戶,偶爾在閱讀其他信息的時候看到別人推薦的書,會打開微信讀書來搜一搜有沒有這本書。
直到今年我開始學習產品經理崗位相關的知識,我又恢復為了微信讀書的活躍用戶。現在的微信讀書與幾年前變化很多,內容上更加豐富,增加了漫畫,功能體驗也更多樣,可以聽書了,還推出新的付費服務——無限卡。
使用無限卡,可以免費閱讀所有的書籍和漫畫等所有內容,觸發了用戶的“啊哈時刻”。而想看書又沒有無限卡的時候,也不必著急,微信讀書提供了很多方法可以免費獲得無限卡,這就是本文“薅羊毛”說法的由來。
微信讀書是基于微信關系鏈的閱讀應用,宣傳語是“讓閱讀不再孤獨”,站在了很多人“讀書一件私密的事”固有認知的對立面,然而這卻恰好闡釋了微信讀書的產品定位——“社交+閱讀”,有效地向用戶傳達了產品的價值和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看看微信里的女神最近在讀什么書,也增進了一份了解,不是嗎?
基于“社交+閱讀”的定位,微信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幾點:
男性用戶占比64%,遠遠超過女性用戶36%的占比。
筆者認為這與微信讀書上多經濟管理、職場勵志、玄幻奇幻等男性熱衷的內容有關系;
在35歲以下的用戶超過90%,其中24歲及以下占27%,25歲到30歲人群占比最多,達到38.8%。
筆者認為這與微信讀書定位“社交+閱讀”有關系,一方面社交閱讀的模式吸引好奇心強的年輕人愿意嘗試,另一方面微信讀書內容上覆蓋了漫畫、網絡小說、出版書、公眾號,基本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用戶的閱讀需求,尤其大量的優質出版書,可以吸引大量需要自我提升的職場年輕人。
微信讀書用戶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中部經濟發達地區。
筆者認為,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閱讀本質上屬于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良好的物質條件可以支持這方面的建設;
另外,人們在這方面追求和投入的意識也會更加強烈,愿意為高質量的內容支付費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人民群眾對文化和娛樂的需求日益旺盛。數字閱讀作為互聯網內容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振興文化產業”與移動互聯網的雙風口下,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
根據比達數據中心(對比易觀、艾瑞的數據,只有比達的2018年數據不是預估的)的分析數據,2018年我國移動閱讀市場達到了169.3億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220億元。
微信讀書作為移動閱讀的行業新銳,開創了讀書社交體系,在提供極致用戶體驗的同時,精準推薦好書,基于社交化運營,很快成為了移動閱讀市場的黑馬。
數據顯示,從2015年8月微信上線到2018年9月,短短三年時間,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10萬,增速非常迅猛。
進入2018年下半年,免費閱讀模式陸續興起,來勢洶洶,憑借免費正版內容,輔以用戶激勵,快速吸引流量。
數據顯示,2019年4月,MAU(月活躍用戶規模)超過300萬,主打免費的閱讀App已經超過12個,而MAU超過1000萬的閱讀App中,免費閱讀占比超過5成。
面對這樣的異軍突起,微信讀書的日子并不好過。
數據顯示,進入2019年,微信讀書的月度獨立設備數達到1079萬的頂峰,然后一路負增長,現在已經回落到一年前810萬的數量。
而觀察頭部的掌閱、QQ閱讀月度獨立設備數,穩重有增,并未受到很大的影響。當然,微信讀書用戶流失的原因不僅有來自免費閱讀模式的沖擊,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幾種原因:
在《增長黑客》一書中,作者強調“好產品是增長的根本”,并提出了產品的“啊哈時刻”概念。
所謂“啊哈時刻”,就是產品使用戶眼前一亮的時刻,是用戶真正發現產品核心價值——產品為何存在,他們為何需要它以及他們能從中得到什么的時刻。就這個時候,用戶認識到這個產品對他們來說為什么不可或缺,正是這個時刻下的體驗是早期用戶轉變成產品的超級用戶和宣傳大使。
可見對于一款產品而言,有沒有“啊哈時刻”決定了用戶是否會繼續使用。下面就以筆者自身的使用體驗,找出微信讀書里的“啊哈時刻”。
從微信讀書的功能結構圖來看,微信讀書與其他同類App很大的不同之處是,它沒有把“書城”放在首頁的底部tab上,而是在首頁“發現”tab的頂部放置了“書城”入口。
換句話說,在微信讀書里面“書城”為“發現”做出了讓步。那么“發現”有那么重要嗎,它實現了承載了哪些產品功能,它又是否提供了微信讀書的“啊哈時刻”呢?
微信讀書的發現頁與很多App不同,它既沒有采用微信那種簡潔的類目聚合方式,也沒有像其他社交類App那樣加入內容瀑布流,而是采用了卡片式設計,把展示的內容做成了一張張卡片,用戶可以左右滑動切換,給人留下了與眾不同的印象。
從用戶心理出發,進入發現頁的用戶,除了想進入一個明確的功能入口(搜索與書城)之外,其余都是沒有明確目標的瀏覽。
當用戶無目的的瀏覽內容時,產品需要滿足用戶的從眾、好奇、推崇權威、求新、求異等心理。
體現在產品設計方面,即:
微信讀書發現頁面提供的內容種類超過10種,涵蓋了“推薦”、“好友在讀”、“讀書排行榜”、“話題討論”、“免費聽書”、“組隊抽獎”等等。
從內容數量上統計,只有“好友在讀”會出現10次以上,其他只有一次。這里面很多類目都不可能只用幾個字的文案來展示就夠了,比如“推薦”類目下,要讓用戶看到推薦的書籍,有利于用戶決策,再比如“好友在讀”,書的信息也要一并呈現給用戶,多樣化的內容決定了微信讀書在發現頁的設計上不會是簡潔的類目列表。所以,微信讀書使用了這種“卡片+內容”的展示方式。
但是微信讀書發現頁面這樣的設計有沒有什么缺點呢?回到用戶進入發現頁的心理,筆者認為:
當然了,并不能說發現是一個失敗的設計。結合微信讀書的“社交+閱讀”的定位,發現其實是很成功的設計。
在筆者的使用過程中,微信讀書推薦的書絕大部分都符合筆者的口味,已經對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偶爾也會被“好友在讀”的內容觸發“啊哈時刻”:
一種情況是:當我看到感興趣的好友在讀某一本書的時候,對好友在讀的書也產生了興趣,點擊去了解,最后可能會加入書架進行閱讀;
另一種情況是:發現自己剛剛在讀的書,一會功夫之后,好友也開始在閱讀,達到了推薦給好友的效果,不禁有種成就感,想看一下好友的閱讀進度。
但是更多時候筆者對好友在讀的書并不感興趣,也就是說“好友在讀”在筆者這里更多的是一種信息共享,而非發現好書。
微信讀書的書城頁面,與同類App的不同之處是并沒有明顯的“男生”“女生”“出版”分類導航,而是大字體的“小說”“聽書”“漫畫”這樣的體裁入口。
點擊進入“小說”里,排行榜里才有“男生”、“女生”區分,分類中也增加了“男生小說”、“女生小說”分類。
對比書城頁面與“小說”子頁面,筆者發現“小說”子頁面其實是書城頁面一個并不純粹的模仿者。
從排版上看,兩者都是采用了類目+內容的方式;在內容展示設計上,類目文案字體大,內容文案字體小,加上大量留白,達到了簡潔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排行榜與分類依然采用了圓角矩形卡片的設計方式,與“發現”頁卡片呼應,遵循了設計一致性原則。
從內容上看,書城頁面排行榜有“小說”排行榜,小說頁面排行榜則細化成了“男生”“女生”“完結”“連載”;而書城頁面分類則包含了所有小說頁面的分類;
令筆者比較納悶的是,“當代文學”中包含了詩歌、散文等并不是小說體裁的書,也被劃入了小說大類,有失嚴謹。怎么看“小說”頁面都像是縮小版本的書城頁面。
為什么微信讀書會在書城頁面頂部,這么重要的位置,放了“小說”“聽書”“漫畫”三個分類,為三種內容形式單獨開辟入口,并為它們設計了與書城頁面高度一致的頁面呢?
筆者認為:
再看書城頁面,筆者發現以前版本中比較靠前的“免費”“贈一得一”“限時特價”幾個優惠分類,已經被放倒了頁面的底部。
點擊進入這幾個分類的內容頁面后,也沒有詳細分類方便篩選和查找,只能從頭一直往下滑動,一條一條過濾,體驗糟糕。
筆者認為,微信讀書免費書籍權重逐漸被降低與微信讀書推出無限卡,有很大的關系:在用戶不容易得到免費書籍的情況下,會選擇閱讀更多付費書籍,從而產生對無限卡的依賴,一旦無限卡到期,用戶只能購買或者參加平臺的分享活動獲得。
但是,這樣的做法無疑會造成一部分喜歡免費書籍的用戶流失。
一個閱讀App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的去留,因為用戶花在這個頁面的時間是最長的。
筆者在2015年開始使用微信讀書時,就被微信讀書的閱讀頁面觸發了“啊哈時刻”,因為彼時在使用微信讀書閱讀時,劃線、做批注功能甩市面上所有電子書閱讀App一條街。
在遇到喜歡的文字忍不住想要分享給朋友時,微信提供的書簽制作工具,可以選擇風格、字體等生成一張精美的圖片,又能甩市面上所有電子書閱讀App十條街。
時間到了2019年,市面上主流的閱讀App在閱讀體驗上都跟了上來,但微信讀書的閱讀體驗依然有很多無法超越的地方。在閱讀時,用戶寫下的想法都會被記錄,其中不乏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有助于用戶更好地理解書籍。
比如筆者在閱讀的《歐·亨利短篇小說》(歐·亨利的小說以峰回路轉的結尾聞名遐邇,名曰“歐·亨利式結尾”),有的時候搞不明白小說的結尾,看過其他人的想法后,馬上幡然醒悟。這是微信讀書定位“社交閱讀”形成的壁壘。
當然微信讀書閱讀頁面也有一些值得改進的體驗:
(1)在閱讀時打開閱讀進度的時候,提供的“大約還需要多少時間”有的時候非常魔性,比如同樣這本書上一頁與下一頁的時間估算相差非常大。可能微信讀書是想通過告訴用戶還需要多少時間看完這本書,來鼓勵用戶堅持閱讀下去。但是不準確的信息卻會讓用戶困惑,對產品產生不信任。
(2)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微信讀書的閱讀時操作設計簡潔到只有icon,沒有文字提示。雖然是避免了用戶分心,但無疑增加了用戶的使用阻力,保持簡潔優雅的代價是提高了用戶的學習成本,新手用戶只能挨個點點試試,才能找到需要的功能入口。沒有耐心的用戶可能會氣憤地離開了,真是權衡的藝術啊!
(3)筆者在使用微信讀書的時候,偶爾會遇到不同的書,顯示字體大小不一致的情況,需要針對不同的書來回設置字體大小。雖然只是很小的點,我覺得是可以避免掉的,不過在筆者撰寫本文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復現不出來了,可能已經優化了吧。
微信閱讀在4.0版本把想法改為了故事,并把消息通知逐步放到了“我的”頁面,使故事更加獨立。
第一次瀏覽故事頁面,筆者就被復雜的內容整懵了,心里默念“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根據官方一些資料以及筆者的觀察,故事頁面內容主要包含三類內容:
微信讀書單獨劃分一個tab頁面來做故事,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希望通過推薦引擎來吸引更多用戶的注意。
但以筆者使用體驗,目前的推薦并不精準,跟我的閱讀興趣偏差較大。并且多種內容類型混合排版,沒有主次區分,看起來眼花繚亂,反而與其他頁面顯得格格不入。筆者極少使用。
獲客渠道的分析
(1)微信讀書作為國民級應用微信出品的閱讀App,在2015年8月27日發布之后,得到了媒體的爭相報道。從百度指數可以看出,2015年8月的最后一周,“微信讀書”的搜索指數出現了一個高峰。筆者也是從科技媒體新聞中了解到這一產品,然后開始下載使用的。筆者認為,這里面少不了公關的運用。
(2)微信讀書號稱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背靠微信“爸爸”,自然要利用好這個渠道。從早期的“贈一得一”,到現在的無限卡,微信讀書在用戶增長上玩了很多花樣。
所謂“贈一得一”,是指贈送好友一本書后,彼此都會免費得到這本書。既然是贈送,用戶自然會有選擇地挑選高質量的書贈送給好友,而對接收人來說,接收一本好書,還能幫到朋友,是一件助人為樂的事。
而無限卡推出后,“贈一得一”活動的權重被下降了很多,一方面入口隱藏深了,另一方面值得贈送的好書已經寥寥無幾。
(3)針對無限卡,微信推出了很多分享拉新活動,首推組隊抽獎與好友點贊,也就是筆者所謂的“薅羊毛”。
組隊抽獎活動每周一次,每次5個人,并且用戶不同于往期才能組隊成功,新用戶越多。抽中終身無限卡的概率也會越大,但概率有多少不得而知。
組隊成功,周六開獎,以筆者經驗,一般會有3天或5天的無限卡獎勵。組隊抽獎把獲取無限卡游戲化,利用用戶碰運氣的投機心理,卻最少也會給予3天無限卡的獎勵,不僅成為了獲客的重要手段,也留下了想“薅羊毛”的用戶。
(4)而好友點贊,通過每周高質量的書籍推送,調動用戶的優越感,吸引用戶的通過分享獲得無限卡。
微信讀書新用戶將獲贈15天無限卡,并提示用戶“全場好書免費暢讀”,這一方面給予了用戶最實際的福利,可以博得用戶的好感;另一方面也是告訴了用戶產品的商業模式,讓用戶對產品的玩法有所了解,等于是用送福利的方式做了用戶引導。
而進入App后,通過發現頁面的推薦與好友在讀類目,竟然可以看到微信好友正在閱讀的書籍,創造了其他閱讀App所沒有的“超預期”體驗;
借此逐漸建立起產品在用戶心中的印象:原來用這個App可以看到微信好友在讀的書,進而可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看一看感興趣的好友在讀什么書。
總結來說,通過提供“福利”以及“超預期”“滿足好奇心”的最短路徑,讓用戶觸發產品的“啊哈時刻”,完成激活。
微信讀書作為一個閱讀類App,想留住用戶,提供的書全至關重要。從筆者的使用來說,現在大部分想看的書都能在微信讀書上找到,已經不再像幾年前很匱乏的樣子。說明微信讀書一直在加強書籍內容的建設。
而從前面的書城分析可知,微信從起初的大部分書籍為出版書,逐步擴展出了“小說”、“聽說”、“漫畫”三個子書城,增加了內容的豐富度。
即便背靠閱文集團,可以方便拿到圖書版權,在微信讀書上也還是有很多書找不到。
以搜索《社會學的邀請》這本書為例,是“待上架”的狀態,但是依然可以點擊了解圖書的信息,并且提供了“訂閱上架通知”按鈕點擊可以訂閱。這么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用戶對產品的失望感,讓用戶對感興趣的內容有期待,一旦想看的書上架了,用戶可能就會回來閱讀。
從“人找貨”到“貨找人”產品思維的轉變,讓“推薦”已成為現在App的標配,放到閱讀App里自然也就成了“書找人”了,可是精確匹配書與用戶并不容易。
在微信發現頁有一個“為你推薦”的卡片,這個卡上有一行小字寫著“基于你的閱讀歷史計算 · 每日更新”,這說明兩件事:一是微信讀書的推薦是個性化的,基于個人的歷史數據;二是每日更新,將精準度的程度最大化。
以筆者的使用經歷來看,“為你推薦”里既有已經加入書架的書,也有沒有加入書架的書,大部分都符合筆者的讀書品味。
基于“社交閱讀”的產品定位,微信讀書充分利用了社交關系來加強用戶的留存。
讀書排行榜的引入,讓讀書頗帶有一些競爭的味道,對于一些喜歡爭強好勝的用戶,可以激勵其堅持閱讀。在每周的閱讀排行榜卡片上,如果用戶堅持閱讀一本書,會出現“幸福就是專注一本好書”的文案,向用戶傳達的是一種基于情感上的認同,像一個朋友一樣。當然也有用戶覺得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時長排行非常可笑。
想象一下當有人對你寫下的話點贊或者評論,你是否想看看呢?就知道你想看!所以微信讀書在每次點贊和評論都會發通知告訴用戶。
再想象一下如果點贊的人特別多的話,你是否會有一點點成就感呢?拿筆者舉例子吧,只是翻了幾頁《張居正》,偶爾寫下了這句話,竟然招來13個點贊。
除了在內容豐富度上的努力和在利用社交關系的互動這些方式之外,微信讀書中的“時長兌換書幣(甚至有人做了掛來模擬人看書來賺時長,天吶!)”、“分享得無限卡”等給予用戶獎勵的方式也在努力加強用戶留存。
但是正如開頭的數據顯示,微信讀書最近并不好過,微信讀書的用戶量在無限卡推出的四個月之后,卻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失,下滑到一年前,實在值得研究。
微信讀書以前增加收入的方式比較簡單直接,提供書籍的免費試讀,之后的章節則需要支付書幣來購買,如果用戶非常喜歡這本書,價格也合適的話,支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筆者就曾支付購買過幾本。
但是自無限卡推出后,無限卡成了微信主推的收入模式,書幣的價值被漸漸忽略。
以筆者為例,目前通過參加獲取無限卡的活動,基本上可以維持每周5天左右的無限卡,不用考慮購買無限卡。但畢竟微信讀書也是有商業產品,不賺錢肯定不行,微信讀書接下來會采取什么方式來增加收入呢,拭目以待。
從七麥數據提供的App Store評分來看,微信讀書的評分高達4.9,可以說微信讀書在絕大部分用戶的心中都是一款非常優質的閱讀App。
當筆者查看微信讀書的評分歷史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2019年1月低開始,評分條數出現斷崖式下跌,而評論條數卻突然猛增,接近評分條數的一半。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筆者將2019年01月26日到02月06日的評論詳情導出分析,發現了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
(1)在1月30日之后幾天的評論中,每天的5星評論占比超過8成,某幾天甚至超過9成;
(2)在1月30日之后幾天的評論中,存在大量的垃圾評論,某些天可以達到1/3的量。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少評論被刪除。
當筆者試圖分析2019年1月底之后增加的大量評論究竟在討論什么的時候,卻發現在5星好評中,大部分只寫了簡單的“好用”、“好評”寥寥幾個字,更有甚者只用了一個“大拇指”的表情,只好放棄。這些跡象讓筆者非常懷疑微信讀書是否有刷評論。
但是筆者還是不甘心,繼續導出了微信讀書最新5000條評論數據進行分析。
發現相較于2019年1月底到2019年8月整體評分,最近微信讀書的5星好評占比略有下降,從88.95%下降到了85.58%。
筆者還通過對1星到4星評論的進行關鍵詞提取統計,也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微信讀書作為閱讀行業的新產品,憑借開創的“社交閱讀”體系與極致的用戶體驗,從2015年8月誕生到2018年底,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便實現了月活躍獨立設備突破1000萬,在競爭已經白熱化的移動閱讀市場分得一杯羹,成績令很多人羨慕。
然而,進入2019年,微信讀書的用戶量卻開始快速下滑,這其中的原因,相信有“免費+廣告”模式的沖擊,也有“無限卡”商業模式帶來的破壞性,但更多的就不得而知了。
未來,微信讀書會怎么提高用戶留存并增加收入,無限卡的羊毛還能薅多久,筆者作為微信讀書的忠實用戶與閱文集團的潛在投資者,也將持續關注。
《增長黑客:如何低成本實現爆發式成長》
《當我們設計「發現頁」時,我們想讓用戶逛什么?》 http://www.woshipm.com/pd/601925.html
《運營復盤|微信讀書如何提升用戶留存?》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242480
本文由 @子陸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圖片切換在目前的web或者app應用中早已不是新鮮事,尤其是在App首頁頂部推薦中會經常用到,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款Github上開源的圖片滑動切換庫。
slick一款功能異常強大的圖片切換效果庫,支持各種動畫效果和樣式,運行效果如下圖所示。
slick運行效果
目前slick在Github上的信息如下圖所示。
github上的信息
目前star數已經達到了18k+,可以說是非常火熱的一個開源庫了。
安裝
可以通過npm或者bower進行安裝。
安裝
實現
首先看下html代碼,是一個很簡單的div代碼塊。
html代碼
然后是js代碼進行調用,其中包含一些常用的配置。
js代碼調用
slick庫唯一的缺點就是依賴于jQuery,現在已經沒人喜歡用jQuery了,希望slick庫能脫離jQuery,那樣就會更受歡迎了。
swipe是一款輕量級的圖片滑動切換的庫,對移動端表現出完美的支持,運行效果如下。
swipe插件運行效果
目前swipe在Github上的信息如下所示。
swipe在github上的信息
安裝
swipe同樣支持npm和bower安裝的方式。
安裝
使用
使用swipe插件也非常的簡單,首先定義html元素。
html元素
然后定義CSS樣式。
CSS樣式
最后通過js代碼進行調用。
js代碼調用
今天這篇文章給大家總結了兩個非常實用的圖片滑動切換插件,分別支持PC端和移動端,歡迎自己動手體驗。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