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視劇里經常出現能氣死牛頓的情節,但是你們有沒有發覺,其實這種夸張的表現在卡通動畫里也很常見。
比如像這種處于不確定狀態的魔鏡,人物看著它的時候就能穿過去當傳送門用,當人物不再觀察它的時候就變成了堅固的實體。最神奇的是一拳砸碎玻璃后,手還能再收回來。
牛頓的棺材板動了一下
還有這種開一槍后自己再開車超過子彈的情節,讓人目瞪口呆的是子彈半路還拐了一個彎。拉風是非常拉風了,但你有沒有考慮物理學的感受?
牛頓的棺材板又彈了一下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這種:為了能夠達到進球的目的,湯姆貓甚至能夠直接改變「現實」,這種能力快和上帝有一拼了。
牛頓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
其實我們應該換一個思路,我們活在三次元世界,而動畫人物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所以它們的物理法則有沒有可能和我們的不一樣?
你還別說,真有這么一位擅長觀察的觀眾為我們總結出了卡通世界里的10大定律,他就是美國幽默諷刺作家Mark O'Donnell。
1980年的時候,Mark O'Donnell撰寫了一篇名為《卡通運動定律》的文章,這篇文章將卡通世界里的物理現象總結了一遍。因嚴肅的口吻和詼諧的動畫效果帶來的反差,文章在動畫粉絲中廣為流傳,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卡通世界的物理定律到底有多神奇。
卡通第一定律
任何懸浮在空中的個體,除非意識到自己面臨的處境,否則會繼續保持懸浮。
動畫片里無數的搞笑橋段都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往下看。這個定律可以說是動畫片里的支柱性定律,常見于一個角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到屋頂、窗戶和懸崖外。
只要片中的角色不往下看,他就能克服萬有引力在半空中如履平地。但是當角色發覺自己的狀況后,重力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換句話說:開始倒霉了。
卡通第二定律
任何運動中的個體將會趨向于繼續保持運動,除非有其他固體介入。
在這個定律中,卡通人物可以具有無限的速度,只有電線桿和巨型石頭等堅硬固體才能阻止他們的運動。該定律有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高速運動中,角色的停止非常突然。正常人遇到這種急停的情況有可能會當場死亡。
卡通第三定律
任何個體在穿過固體后,都會留下與其身體輪廓相符合的穿孔。
這個非常好理解,就是卡通角色在追逐的過程中穿過雪堆、窗簾、木板等物體后,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完整的輪廓——從耳朵到胡須一個都不會少。所以要說真正的人體描邊大師,非卡通人物莫屬。
卡通第四定律
物體從20層樓掉下來所需要的時間,大于或等于,將其從窗臺上扔下來的人從20層樓梯螺旋向下奔跑到一樓,再把它接住所需要的時間。
這個定律描述得非常詳細,簡單來理解的話就是:自由落體的重力加速度沒有卡通角色爬樓梯的速度快。
有網友做過計算,如果從80米高的樓上推下一個花瓶,想要在花瓶摔壞之前走樓梯接住它,自己需要以每小時144公里的速度奔跑。
卡通第五定律
恐懼可以將所有的重力法則否定。
大多數的卡通角色都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恐懼。這種力量表現為:當角色受到外界的刺激時,他們會擺脫重力的束縛定格在半空中、竄到樹上或電線桿上,其中精神力最強大的角色甚至能夠沖出地球。
卡通第六定律
隨著速度的增加,物體可以同時出現在多個位置。
這一定律最常出現在卡通角色高速運動的時候。例如當角色飛速奔跑時,他們雙腿的運動頻率會大幅提升,同時雙腿還會出現在身體下方的不同部位,看起來就像是長了4、5條腿一樣。另外,頭、手臂在高速運動時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卡通第七定律
特定的個體可以穿過在堅固表面畫出來的入口,而其他個卻無法通過。
如果你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這個定律。在墻壁上畫一個入口,只有特定的對象才能利用它穿行。不同的是,即使是自己畫出來的入口,也不一定能讓本人通過。
卡通第八定律
需求加上意念能讓物質自發的產生。
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話來講就是:卡通角色可以無視環境的限制,憑空拿出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這個定律涉及到的范圍非常廣,從科幻小說到游戲動漫都有它的身影。比如GTA5里面,玩家從轉盤里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后,會看到游戲人物將它們憑空掏了出來。
這一現象最早出現于一些很古老的動畫中,通常是男性將女性惹毛了之后,女性憑空掏出了一個巨大的木棰子,于是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Hammerspace「錘子空間」。
卡通第九定律
任何對貓科動物的暴力重組,其狀態都是短暫的。
我們常說貓有九條命,但動畫里的貓比這個還要夸張。在經典動畫《貓和老鼠》里,湯姆這只貓被壓扁、撐大、火烤、冰凍、切割和拼接,經歷了無數的變形重組。但無論是看起來多么嚴重的損壞,只要它眨巴兩下眼睛,就能在幾個呼吸后恢復到自己的正常狀態。
卡通第十定律
每一次復仇,都會產生一個等同的反向復仇。
有句話叫做「以牙還牙」,這個定律在廣義上也能應用于現實世界。只不過在動畫里,我們能收獲到更多的笑料??吹绞┍┱弑煌瑯拥氖侄嗡鶓土P,是一種讓人非常愉悅的體驗。以上就是全球動畫片都遵循的十大定律,仔細想一想,你看過的所有動畫片,是不是都符合?
參考鏈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toon_physics
http://webarchive.loc.gov/all/20011129061151/http%3A//funnies.paco.to/cartoon.html
https://www.revolvy.com/page/Cartoon-physics
https://philosaccounting.com/humor/the-cartoon-laws-of-phys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mmerspace
源:《現代傳播》2018年第十一期
中 文 摘 要
新媒體讓我們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東西,也顛覆了我們之前對媒介的認知,在我們的印象里,媒介一直都在生產內容產品,很少有人會想到有一天媒介本身也可以變成一種產品。這就是本文力圖探討的主題,媒介產品化。本文不是在市場營銷的軌道上分析這種產品化,而是從傳播學的意義上來研究媒介身份的轉變,通過對渠道產品化、介質產品化和場景產品化的探究來論述媒介產品化的進路。通過媒介產品化,媒介生產和媒介消費的界限變得模糊了,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近了,技術和商業的結合變得越來越緊密了。媒介產品化讓我們見證了另一種形態的媒介化社會。
Abstract
The new media allows us to see what we have not seen before, and it also subverts our previous perception of the media. In our memory, the media has been producing content products, and few people think that one day the media itself can also be changed into a product. This, media productization, is the theme that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explore. This paper does not analyze this productization in marketing, but studies the change of media identity in communication. It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media productizat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channel productization, media productization and scene productization. Through the productization of media, the boundaries between media production and media consumption have become blur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s and information receivers has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 Media productization allows us to witness another form of mediatised society.
Keywords:media productization, channel productization, media productization, scene productization
新媒體發展至今,我們可以看清楚的一個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媒介產品化,比如說,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信息平臺的快速崛起。傳統媒體曾經依賴的是壟斷性渠道,換句話說,就是這種渠道是無可替代的,是統一性的。而新媒體的渠道則是多樣化的,分散的,可再生的。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技術主導了介質產品化,使得渠道和介質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正是在此基礎上,場景變成了人類社會無處不在的一種虛擬產品。渠道、介質和場景的產品化都在最后指向了媒介產品化,這正是改變媒介性質的重要一步。
渠道的產品化
(一)重新認識渠道為王
今天,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渠道為王的概念,過去,我們講渠道為王有一種占山為王的色彩,渠道更多地被賦予了形式的含義,渠道為王和內容為王是尖銳對立的,似乎說渠道為王就是在貶低內容。而今天我們談論渠道為王,可以說是在完全不同的語境下,套用一句流行語言就是,內容還是那些內容,渠道早已不再是那個渠道了。
如今渠道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渠道的定義。過去我們一說渠道,馬上想到的是報刊和廣播電視,這意味著我們只能在媒體上看到我們想看的信息,換句話說,渠道和內容都是具有壟斷性的。以往渠道給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的,渠道是一種稀缺性資源,誰掌握了渠道資源,誰就可以獲得信息傳播上的優勢。而現在我們討論渠道就好像在討論一種可再生性能源,或者說是可裂變的媒介產品,渠道的豐富在短時間里讓我們目不暇接。新媒體可以生產出更多的渠道,而傳統媒體則沒有這種能力。
其次,是渠道的功能發生了微妙的改變。以前渠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所以,權威性和專業性是兩個必不可少的的標志。而今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人們社會交往的工具,社會交往的功能越來越突出,渠道的親和力常常比權威性還要重要。這一點可以用來解釋一種感受,就是如今在哪里看信息常常比看什么樣的信息更重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應歸功于渠道平等。而渠道平等又是建立在渠道豐富的基礎上的。如果說我們很難改變內容上的不平等,那么,改變渠道上的不平等就不失為一種捷徑。
再有,渠道本身具備了消費屬性。這一點過去沒有,以往我們對渠道就是使用,渠道的使用價值是最重要的。而到了消費時代,渠道的剩余價值被開發出來了,如果說過去我們需要的是消費的渠道。現在我們不僅僅是消費了內容,連渠道也消費了。這就好像是吃飯的時候,連飯帶碗一起吃了。有的商人看到了這一點,他們把飯碗做成了可以吃的。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如今手機已經不能代表身份了,因為手機連同手機里面的內容都被消費了。手機不像從前那樣比貴了,手機的大哥大時期是顯示身份的時候,后來當我們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腰間別著手機,這時候手機的身份感就已經被打破了。手機面前人人平等,手機本身變成了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一個信息渠道。
當我們重新認識渠道的價值和本質的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渠道為王的說法是有缺陷的,因為這種概念更多指向的是渠道的壟斷。而人類信息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反壟斷,不僅僅是在內容上反對壟斷,在渠道上也是要反壟斷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生產更多的渠道,當渠道變得豐富的時候,渠道的壟斷就必然會被打破。在這個問題上,技術幫了我們很大的忙。德國輿論研究專家諾依曼說:“通過人類的準感官統計,人們可以發現連接個人領域和集體領域的紐帶。”(1)渠道產品化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人們通過準感官統計來判斷社會輿論。
我們解放了渠道,就好像是通過解放生產關系來釋放更大的生產力,渠道的解放帶來了內容的巨大變化。我們既不能用內容為王來貶低渠道,也不能用渠道為王來壓制內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渠道即內容,或者說渠道即信息。
(二)渠道的歷史
過去,我們感受到的似乎是并不缺少內容,我們缺少的是了解這些內容的渠道?,F在,情況仿佛發生了某種逆轉,渠道豐富以后,我們感覺到的是內容的貧乏。內容和渠道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傾向。
新媒體的一大功能就是生產渠道,這是新媒體和舊媒體的一個重要區別,從媒介史的角度看,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一點,書籍作為知識傳播的渠道一直是比較穩定的,書籍本身并不生產渠道,書籍自身就是渠道。我們不能通過電視上的讀書節目來解決讀書問題,我們依然需要一本書一本書的閱讀。
報刊的出現填補了人類信息傳播渠道的空白,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類信息傳播渠道都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具有偶然性的,例如,烽火臺是時隱時現的。金字塔從材料和結構上說是穩定的,看上去甚至于是永久的,但是,它就像是一本書,不具有連續性,需要用很多座金字塔來傳播不同王朝的信息。在這個意義上,報刊的連續性和不斷更新讓它變成了穿越時空的渠道。不過,當今天的很多人說到報刊的消亡的時候,無意中透露了這樣一種事實,就是報刊曾經是偉大的信息傳播渠道,遺憾的是它自身也沒有再造渠道的能力,這或許是讓它走向衰亡的一個客觀原因。
如果說廣播是聲音信息的傳播渠道,那么,電視則是兼容了報刊和廣播的視聽渠道。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人說電視的影響力要大于報刊和廣播,實際上,這種說法主要還是在強調傳統媒體的渠道影響力。只不過我們在廣播和電視的身上依然沒有看到生產渠道的能力。
當新媒體到來的時候,許多人都誤以為它是一種媒體,他們把網絡稱之為第五媒體。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了這是一種誤解,因為互聯網并不像傳統媒體那樣生產內容,或者準確的說,新媒體更像是一種渠道媒體,它可以不斷地生產出新的渠道,于是在中國,我們先后看到了博客和微博,還有微信和公眾號。新媒體好像在變魔術一樣的生產出新的傳播渠道,讓我們應接不暇。這甚至于讓我們在命名新媒體的問題上遇到了麻煩。
手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我們說媒介是人身體的延伸時,相信今天的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手機,因為它可以說是離我們最近的媒介。就渠道的意義來說,傳統媒體已經發展的離受眾太遠了,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延伸或者延長,對于讀者來說,它們相當于失控和失聯。大部分人都需要親身去參觀媒體編輯部才可以了解這些龐然大物的內部情況。受眾和傳播者之間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鴻溝。從渠道的變遷來看,人類社會好像經歷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先是渠道屬于人的身體的一部分,然后是延伸出去,直至消失在人的視野中,變成了遠方的媒介,如今人又把渠道重新回收過來,讓渠道再一次成為我們的身體的一部分。媒介變成了可觸摸的東西。以往的媒介渠道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有點陌生化了,那些渠道在今天仍然很重要,但是,人們對它已經不太熟悉了,甚至于這種陌生感也成為高大上的一部分。有新媒體以后,情況不同了,手機如此接近我們的身體,它代表渠道越來越靠近使用者。由此可見媒介的接觸性變得越來越重要,接觸才能變得熟悉,媒介不僅僅是接受遠方信息的驛站,也是近距離溝通和交流的工具。信息的共享和分享成為媒介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恰恰在這一點上,渠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顯而易見的是,今天個人信息渠道的擁有量已經大大提高,這些渠道又可以劃分為用于表達的渠道和用于知情的渠道。我們已經很難用渠道的擁有數量來判斷一個人的知名度和活躍值。甚至于個人渠道擁有量和網絡活躍度可能呈現的是一種反比關系。
(三)渠道的消費
渠道本身的發展體現了人性化的過程,首先,要有渠道;其次,渠道本身應該是越來越方便的,或者說便利性是我們對媒介的一種習慣性要求;還有,就是渠道在方便的基礎上最好可以變得更加豐富,換句話說,就是渠道不應該太單一。理論上說,這三個層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渠道從生產到消費的微妙變化。
聽上去有點矛盾的是,消費本身也會產生強制性,比如說,在飛機場和火車站這樣的場所,雖然旅客可以自由的走來走去,但是,他們在為數不多的書店里基本上只能看到那些被精心擺設的商業類圖書??梢哉f這些交通樞紐上的書店是所謂成功學圖書的主要銷售渠道,反映了消費時代的一種商業邏輯,就是用流行的方式來推銷商品。商人們會根據旅途停留的時間長度來設計人們閱讀的書單,就好像會用智能算法來給讀者推薦他們需要的信息,結果可能是用一種興趣扼殺了另一種興趣。
法國的鮑德里亞說:“消費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種享受功能,而是一種生產功能——并且由此,它和物質生產一樣并非一種個體功能,而是即時且全面的集體功能。”(2)。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對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做了精辟的分析,按照我們通常的看法,生產和消費是兩個孤立的環節,甚至于是不能混同的兩個范圍,但是,鮑德里亞用一種有趣的方式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了,并且,他還顛覆了我們很多人對消費的一個看法,我們一般習慣說消費拉動生產,而他的看法是消費可以被生產。這意味著消費和生產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生產可以是一種消費,消費也可以是一種生產。
用這樣的觀點來看渠道消費,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當我們很多人使用蘋果手機的時候,我們不僅僅在消費手機產品,也在消費渠道。特別是當媒體上不時傳出個別人為獲得蘋果手機鋌而走險的新聞,包括捐獻他們身體的某一個器官,這種帶有諷刺色彩的消息把炫耀性消費符號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的是,蘋果手機在此時此刻并不是作為一種身份性符號來消費的,換句話說,消費本身對身份政治就是一種解構。盡管微博上不斷出現郭美美式的炫耀性消費,但是,她們的這種消費行為與我們通常說的身份消費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同,至今為止,身份消費在中國更多的還是指向了政治。
當渠道變成產品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原來有關生產和消費的認知很可能發生了某種偏差,即我們認為現在消費比生產更重要了,因為消費可以拉動生產,乃至于修正生產。在這樣的表述中,生產幾乎是原地踏步的,只有消費是活躍的元素。但是,在消費社會里,許多事物的邊界是模糊的,或者說是被打破的,這并非只是后現代主義的看法。如果說過去我們曾經強調消費參與了生產,那么,現在的情況就是顛倒過來了,可以說生產參與了消費。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渠道和人工渠道的界限被打破了,現實渠道和虛擬渠道的邊界也被逾越了,甚至于渠道和內容的區隔也被突破了。
可能產品并不是目前形容渠道變化的一個最準確詞匯,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渠道稱之為作品,盡管這像是喬布斯設計蘋果產品的初衷。我們使用產品這個概念的另一個隱憂就是擔心一些人會把它視為一種純粹的市場營銷主義。因為我們堅持的是人文主義路線,同時,我們也不想通過社會符號理論來把產品研究推向極致。
以往我們通常是把渠道看成是壟斷的,或者說是可以壟斷的、具有統治性的一種社會資源。就連西方社會的議程設置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建立于傳播渠道。而當傳播渠道產品化以后,信息渠道開始有了自組織的傾向,自媒體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自渠道,理論上,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并且組織自己的渠道網絡。
二、介質的產品化
傳播介質從本質而言:它是技術的產物!如同波茲曼所言:“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議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種隱喻?!?3)換句話說,就是任何新技術的變革都會給傳播介質乃至于媒體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渠道和介質的概念看上去同樣古老,理論上說,可能存在沒有介質的渠道,但是不存在沒有渠道的介質。比較而言,技術對介質的影響更大,所以,這一點會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今天渠道仿佛已經變成了介質,或者說兩者合二為一了。在這個意義上,介質表現的更主動,更積極,更有意識力。聽上去介質好像總是和材料聯系在一起,如同媒介的材料學。
(一)產品即介質
很顯然,可穿戴設備并不僅僅是目前的谷歌眼睛、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衣服、智能首飾等體外設備,還有植入式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藥丸、納米細胞、電子紋身、智能避孕等。當人們把芯片植入到人體之后,使之與神經連接,人類和計算機將能夠實現一種全新的協同形式。還有另一種可彎曲可拉伸的電子傳感器,它可以裝配在衣服上或飛行器表面。柔性混合電子制造已經不是未來想象,它能將電子行業與高精度印刷產業結合起來,可生產出一種符合人體曲線以及物體延展要求的輕型傳感器。
可穿戴設備與媒體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聽上去這好像是未來新聞學,除了有助于記者的隱蔽拍攝,可穿戴設備能否成為未來媒體傳播的新載體?很多人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媒體在其中有沒有新的連接點與新的增長空間?這種連接點和增長空間突出的是經濟學意義。那么,可穿戴設備與人是一種什么關系?它與媒體又有哪些結合的可能?這些問題都需要探討。
目前看來,人類最初是想通過 “人工智能”來實現機器代替人工,不僅僅希望將人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同時,也期待可以用人工智能來提升人類的工作層次。但是后來的情況是,人工智能再怎么模仿人類行為,有些目標也難以實現。如今可穿戴設備將人工智能“模仿人類”的方式轉變為“增強人類 ”??纱┐髟O備通過提升人的智能、體能和感能的“增強智能”來實現 “增強人類”,促成了人-機之間更緊密的結合。
那么,可穿戴設備能否成為人體延伸的一部分,取代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成為媒體傳播的一種新載體和新形式?
目前就其功能看,它還是輔助產品,還是作為智能手機等設備的“助手”。至于是否可以取而代之,那要看未來它是否能“反客為主”。
可穿戴設備能否成為下一個媒體?隨著芯片和傳感器的超微型化、輕量化、廉價化,可穿戴計算的普及逐漸成為可能。移動計算正在轉向手腕、手指、頭部、腰部和腳部的可穿戴設備中。
(二)介質控制受者
介質的產品化還表現在另一方面:對受者的影響(大數據能精確的了解受眾的需求,也可以實現對受者的“全方位控制”,例如:《X檔案》中影像片段的加楨,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對觀眾的控制,致使其發狂);過去在面對面傳播中,操控的可能性較低,所見即所得;報紙傳播,從印刷到讀者手中,可以更改和操控的時空容納度相對有限;新技術擴展了這種時空容納度與延展性。
新媒體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兩屏的內容到受者那里只被許可看到其中一部分;或是看到被修改的內容。在智媒時代,制作一個假網站,遠比紙媒時代制造一份假報紙要容易的多,新技術在賦予人類傳播便利的同時,也伴生著傳播失控的潛在風險。
比如,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慢慢具備了智能思考和自我進化能力,由此產生了擬人化思考的“機器人水軍”,“機器人水軍”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國際傳播中,對國際輿論產生了一系列影響。
人類早期的傳播介質在很大程度上和天然材料有關,比如,人類的身體是有限的,人們會創造更多新的介質來延伸自己的身體。類似的例子有,很多人都曾經懷疑在樹木被用光以后,紙質媒介就無法生存了。
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很多人說它膚淺,為什么?首先它只關注人的狹窄的興趣,人對信息的興趣和他自身的方向型興趣并不吻合。其次,容易讓人變成信息的奴隸,而非信息的主人,就是說人一味地被動接受信息,會失去主動尋找信息的能力。還有,的推送往往是在同一層次的重復,難以有知識收獲。閱讀《》的時候會有一種人機對話的感受,智能的編輯看上去可以捕捉到我們的閱讀偏好,不斷的喂我們有關內容。但是,機器編輯和人工把關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計算機抓取明顯知道人們的閱讀愛好,不過,它很難保持比較高的閱讀品質,結果是容易出現區域的垃圾信息。也許這不能全怪計算傳播學。于是,就出現了一種危險,就是你的興趣也許會扼殺你的興趣。怎么解釋?我們通常的看法是,興趣是人類的行為動力。但是,這可能是針對小孩子而言,對大人就不同了。比如說,會根據你的興趣推送給你新聞,結果很可能讓你的興趣變得越來越窄,你用一個興趣扼殺了你的另一個興趣,顯性扼殺了隱性,你的興趣萎縮了,人類慢慢便陷入了信息繭房而無法自拔。的口號是,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但是如果按照新聞規律來說,這句話就應該改為,頭條才是你關心的。這種順序的顛倒說明了如今的新聞狀況。最近,已經修改了它的口號。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目前非常流行的短視頻方面。
三、場景的產品化
新媒體有兩個活躍的關鍵詞,分別是關系和場景。今天,你從哪里看常常比你看什么更加重要。這是在說場景。社會學家戈夫曼說:“個人內心的情緒,也許不得不讓位于情境的要求——實際上個人是有特定情緒的。”(4)這從場景的角度說明了網絡為什么是情緒化的。
(一)從儀式到場景
我們正面臨這樣一個世界“經濟已經被轉化為文化,
在智媒時代,場景被看做是沒有外觀的房子,它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場美夢”,場景喚起了消費者的欲望,被看做是“容納了消費者的夢想世界”。
我們可以把場景分為自然場景和人工場景,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場景,后者是人為制造的場景。我們還可以把場景分成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今天網絡上的很多場景都屬于虛擬場景。場景和儀式有微妙的區別,在研究傳播時,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同。儀式是重要的場景,儀式理論已經成為傳播學的一個穩定的分支。而場景更多的是隨同新媒體登堂入室的,它有更多的中國詞語色彩。在新媒體到來之前,我們熟悉的場景往往是集體化或者說群體化的,比如說,廣場和會場,酒吧和咖啡廳。現在情況有變化,互聯網創造了很多個人化的場景,或者說新媒介重新定義了場景的概念,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個人主義的場景,特點是虛擬和在場。過去是個人的客場,如今是個人的主場。新媒體讓我們的時空概念發生了變化,就中文而言,我們喜歡說同時和準時,而在場景傳播中,我們可能會經常在時,聽上去好像有點別扭,但是,它的確不同于現場直播的時間,也不是錄像帶的回放,它是有虛擬色彩的時間,只不過更個人化,更有人情味。網絡帶來了碎片化傳播的時代,這不僅僅意味著時間上的碎片化,也包括空間的碎片化。以往,我們說到碎片化傳播時,更多強調的是時間的碎片化,就是時間被切碎了,我們好像很少有完整的時間了。其實空間又何嘗不是,從網絡直播到移動傳播,我們在每一個空間的停留時間都越來越短,空間變成了場景,它們可以被轉發,虛擬空間的數量開始超過了現實空間。場景和場所有區別,場所通常指向空間,而場景則傾向于時空結合。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更喜歡談論場景,好像場景是附著于新媒體的一種元素。在這個意義上場景也不同于情景,中國人傳統上講究觸景生情,而互聯網的場景是可以移動的,并且是可以發送的。因此,網絡建立了一種關系空間,看風景的人變成了風景。戈夫曼說:“有一個由多人組成的劇班,他們在舞臺上的表演連同可以利用的道具,構成了一種場景,這種場景產生出了表演出來的自我;”(6)
在這場渠道革命的背后,技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實際上,今天有些渠道已經出現了智能化的傾向,市場和技術的結合成為渠道革命的最大推手。我們如今很容易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商業網站通常比傳統媒體更吸引技術人員。錢當然是重要原因,商業網站給的工資高,不過還有一個因素就容易被忽略,就是商業網站有更突出的技術驅動,說白了,就是技術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事實上,很多商業網站的老板都是技術出身。
假如從所謂的未來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將來的很多信息傳播渠道都會智能化,帶來的影響就是傳統傳播學的把關人理論可能會失靈,議程設置理論逐漸式微,技術消費越來越明顯,渠道的產品化越來越顯著,智能新聞學拷問媒介倫理,沉默的螺旋理論依然會適用于智能渠道,渠道的智能化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的青年人回歸媒介。
(二)作為敘事語言的場景
如果說傳統敘事注重的是“語言”,智媒敘事則更看重“語境”,以及特定語境中的“言說”。而這種“言說”是一種未完成狀態。傳統敘事是一種“完成式”的敘事,故事結束,敘事完結;智能時代媒介敘事則呈現為“空間性”,強調“體驗性”、“互動性”與“沉浸感”,重點在于再現“事實”。
傳統敘事是一種“閉合”結構,認為“意義現存,結構自足”。而智能時代的媒介敘事是一個“開放”結構。人人對話、人機對話,敘事結構本身的開放性是建立在承認“敘事本質是殘缺的,應可被選擇的”基礎之上的,處在“人—機—人”的開放與多維互動狀態中,媒介敘事依“語境”而重構,依“情緒”而生變。敘事所建立起來的意義不僅“可讀”還“可寫”。
智媒時代,媒介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為顯著的變化是“人人皆有麥克風”。先前敘事文本的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敘事文本進行復次“創制”,敘事規則不再被唯一指定,極大地消解了傳統敘事主體的 “權威性”。
傳統媒介敘事強調“獨家新聞”,強調敘事文本的唯一性、獨有性。智媒時代,媒介敘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云計算、云存儲的廣泛應用讓任何人都可以從云端獲取新聞且時差接近“零時差”,先前媒介競爭的“獨家報道”會失去競爭力。新的媒介敘事競爭力來源于“獨家闡釋”,比方說,大數據應用于媒介敘事中可挖掘媒介事件背后潛在的關聯性、復雜性,從而有助于“獨家闡釋”的客觀性與深刻性;而AR/VR技術則為媒介敘事提供了“沉浸其中”的可能性,敘事文本不再僅僅是可讀、可聽、可看、還可感(全方位沉浸其中)。霍爾說:“不知不覺間,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空間也會傳達信息。”(7)場景就是一種新的空間語言。
智能時代媒介敘事與傳統敘事的“單義性”不同,更強調敘事文本的“多義性”,文本留有多個接口,以鼓勵“傳受一體”的敘事主體參與其中,重構與復建。
從渠道的產品化到介質的產品化,這中間隱含著一條歷史的脈絡,技術在這種歷史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場景的產品化進一步提示我們,整個媒介的產品化已經悄悄的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微妙的改變了媒介的原始含義,原有的媒介概念是不可交易的,而媒介產品化讓媒介變成了可以交換的產物。原有的媒介概念是不能自生產的,換句話說,媒介可以生產內容,但是,媒介不能生產媒介,而有了新媒體以后,媒介不僅僅可以自組織,還可以自生產。原有的媒介是不能攜帶的,或者說是固定的,而媒介產品化讓媒介變成了可以移動的觸手可及的用品。
媒介產品化帶來的是對技術哲學的思考,在有關新媒體技術的討論中,最有意思的莫過于技術對人性的開發。典型的說法是技術讓人成為人,聽上去好像技術無意中變成了人的救星。我們也可以說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人性,讓我們看到人性不一定是越來越美好的,換言之,技術讓我們越來越人性化這句話并非那么有說服力。
(作者:欒軼玫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宏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科研項目《人工智能時代融媒體新聞實務》(項目編號:RMXY2016C016) 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 著(2013),《沉默的螺旋》,董璐 譯,P115
(2)(法)讓·鮑德里亞 著(2014),《消費社會》,劉成福,全志鋼 翻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P60
(3)(美)尼爾·波茲曼 著(2015),《娛樂至死》,章艷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P103
(4)(美)歐文·戈夫曼 著(2017),《公共場所的行為》,何道寬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14
(5) Eva Illouz(1997),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13
(6)(美)歐文·戈夫曼 著(200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215
(7)(美)愛德華·霍爾 著(2010),《無聲的語言》,何道寬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126
參考文獻
Ryle G. The Concept of Mind [M]. London: Routledge, 2009
Gardner H., Frames of Mind[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Murphy R, Woods D D. Beyond Asimov, The three laws of responsible robortics[ 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Roberts A.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Lasswell H 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M].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Reeves B, Nass C. The Media Equation: How people Treat Computers,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Like Real People and Places[M].Stanford, CA: CSLI, 1996
Gardner H. Frames of Mind[M].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5
Ihde D.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M]. Bloomington, M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Kahneman D. Thinking, Fast and Slow[M]. New York: Farrar, Staus and Gieoux,2011
布萊恩·阿瑟,《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么,它是如何進化的》[M],曹東溟、王健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9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凱文·凱利,《技術元素》[M],張行舟、余倩、周峰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質: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約翰·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松韋豐·鹽野誠,《大智能時代:智能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經濟》[M],社會與生活,陸貝旎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么》[M],嚴麗娟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王海明,《人性論》[M], 北京:商務印刷館,2014
湯姆·斯丹迪奇.《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M],林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胥琳佳、劉建華,《跨文化傳播中的價值流變:文化折扣與文化增值》[J],中國出版,2014(08)
董佳蓉,《語境論視野下的人工智能范式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7月
師景、何振虎,《重構大數據背景下的影視評估體系——簡述影視劇的人工智能市場調研》[J],河北學刊,2017.5(03)
趙爽,馮浩宸,《“機器人水軍”發展與影響評析》[J],中國信息安全,2017(11):88-89.
張力平,《人工智能翻譯讓你更懂世界》,人民郵電,2016年8月11日,第6版
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無論是處理聲音和圖像信號,都必須用到傅立葉變換。其實除了這些“正經”用途,它還能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一位名叫Jez Swanson的谷歌工程師自己寫了篇博客,教你用傅立葉變換畫出任何簡筆畫。目前已在Twitter已經收獲了3000+點贊。
簡而言之,傅里葉變換是將某些東西分解成一系列正弦波,而正弦波是最簡單的周期函數。
我們先從一些簡單的例子開始,比如下面的波形可以分解成兩個正弦波。
反過來說,傅里葉變換也是組合波形的一種方式。把這兩個正弦波疊加起來,就得到上方的波形。
即使是看起來并不平滑的方波,也能分解成正弦波。
但是方波和前面波形不同,它在進行疊加操作的時候會有困難。因為方波的成分包含無數正弦波。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不可能能疊加無限多的波形。
如果我們截取其中主要的部分,就能得到近似的方波波形。隨著高頻的成分越來越多,圖形也會越來越接近方波。
接下來,我們在互動頁面上隨便畫出一個波形,
通常計算機會離散地記錄下波形上一些點的數值,然后對它們做傅立葉變換,最終得到的波形與原始波形非常相似
這也是計算機處理聲音的方式,MP3文件就是這么做的。
通常計算機會把聲波存儲為一系列點,點的密集程度決定了舍棄掉多高的頻率。電腦只存儲那些前面低頻部分,忽略聲音里的高頻,這就是MP3壓縮的原理。
從三維角度理解
上面簡單介紹了傅立葉變換的基本知識。如果你學過一點三角函數的知識,就知道正弦波其實和圓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一邊畫圓,一邊讓繪制點隨著時間前進,就得到在三維空間中的螺旋線圖像。
它從側面來看就是正弦波:
疊加的“輪子”
既然正弦波可以理解成圓周運動的投影,那么傅立葉變換就可以理解成不同圓周運動的疊加。
每個輪子的轉速代表著頻率,輪子的半徑代表著振幅。
理解了以上內容,我們就可以用“三維正弦波”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畫一個勝利手勢:
在三維角度看,它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將簡筆畫視為一個3D圖形。想象一個人正在畫一只手,那么這3D圖形就代表了筆尖位置的變化。x、y維度代表筆尖位置,z維度代表筆尖所在的某個時刻。
在這里,我們使用的是3D螺旋正弦波的組合,來得到我們的圖像。
當我們從正面觀察這個3D圖像時,就會看到許多圓圈的疊加運動。我們把一個圓圍繞另一個圓旋轉叫做“本輪”(epicycle)。
和前面疊加出方波一樣。我們只用幾個圓圈就可以很好地逼近簡筆畫。前面的大圓確定圖像的大致形狀,而最后的小圓讓邊緣更銳利。
作者Jez已經把它做成Demo放在網站上試玩,還用它畫了一幅自畫像。
△作者自畫像的傅立葉變換
最后奉上Jez本人照片:
如果你覺得很酷炫,可以去Jez的個人博客網站去嘗試。
http://www.jezzamon.com/fourier/index.html
他還公布了交互部分的源代碼。這些交互元素大部分是用JS編寫的。
另外Jez還簡單介紹了傅立葉變換是如何用于JPEG圖像壓縮的,這部分內容使用了Python和Jupyter Notebook。并把說明文檔放在了Python文件夾中。
如果你想折騰JPEG圖像壓縮原理的部分,還需要安裝Jupyter,以及NumPy,PIL,SciPy和Matplotlib。
Jez這篇博客的介紹還是非常簡略的,即使你完全沒有數學基礎也能上手。如果想更深入的學習傅立葉變換,Jez也給出了更多學習教程。
傅立葉變換的交互式學習指南:
https://betterexplained.com/articles/an-interactive-guide-to-the-fourier-transform/
數學播客“3Blue1Brown”的視頻教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9141078/
— 完 —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 ?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