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王燦 孫若水 張九天
摘要
碳中和愿景是中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雄心目標,也是推動中國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碳中和的實現需要深刻的技術體系和社會經濟系統變革,主要涉及零碳電力系統、低碳甚至零碳終端用能技術和負排放技術。碳中和目標的達成也依賴于各個部門的路徑選擇,特別是碳排放量大且脫碳難度高的電力、工業、交通、建筑四大部門。同時,碳中和目標將對中國的經濟產業體系、資源產業布局、技術創新體系、整體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未來面向碳中和的政策體系需要充分考慮環境、技術、經濟和社會影響,明確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關系,識別真正氣候友好的清潔技術創新,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
關鍵詞
碳中和;低碳技術;低碳發展路徑
一、引言
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既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推進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過去30年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政治進程和產業行動不斷深入并加速推進。在全球氣候治理的大背景下,實現碳中和是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階段。我國向世界許下莊嚴的碳中和承諾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碳排放的基本特征是碳排放總量大、碳排放強度高,兩者均居于世界前列。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后期,同時也處于經濟上升期、排放達峰期,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尚未實現脫鉤,我國碳排放總量和碳強度“雙高”的狀況仍將持續較長時間。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為30年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實現碳中和愿景目標的任務十分艱巨,要付出比歐美發達國家更多的努力。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還面臨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必須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碳中和愿景恰恰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機遇。我國邁向碳中和愿景,就是邁向新發展路徑,不再走大規模消耗化石能源的老路。這意味著通過構建新的能源體系和工業體系,我國在保障能源和生態安全的同時,能夠加快促進產業經濟走向更廣闊的新增長空間。
二、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演進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首次對外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 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重大宣示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 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從國際上來看,“雙碳” 目標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對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并為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共同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 的地球家園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從國內來看,“雙碳”目標與 我國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高度契合,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也為 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乃至本世紀中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中國的氣候政策目標是連貫一致且不斷加強的。2009年中國首次提出“2020年單位國民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40%~45%”的碳強度承諾,并在2015年將該承諾更新為“2030年單位國民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60%~65%”。2014年中國提出碳達峰目標,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峰值 并盡可能提前達峰。2020年的碳中和目標是中國氣候政策的進一步強化。自我國對外宣布碳中和目標以來, 國家領導人已多次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氣候雄心峰會、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領導人氣候峰會等國內外重要場合就碳中和目標發表系列重要講話(王燦和張九天,2021)(見圖1)。國家領導人對碳中和的頻繁提及且一次比一次更有力度,愈加表明了我國對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堅定決心和強有力信心;從2060年碳中和目標到進一步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再到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表現出我國碳中和目標的管控范圍正逐步擴大、具體工作在有序推進與落實。實現碳中和無疑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所以碳中和工作需要穩步推進,更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
三、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支撐技術體系
(一) 技術體系概述
碳中和愿景的技術體系主要由零碳電力系統、低碳/零碳化終端用能系統、負排放以及非CO2溫室氣體 減排技術四大類技術構成。其中前三項是CO2凈零排放技術體系的重要支撐(見圖2)。
其中,電力系統的快速零碳化是實現碳中和愿景的必要條件之一。其重點是以全面電氣化為基礎,全經濟部門普及使用零碳能源技術與工藝流程,完成從碳密集型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的重要轉變。這既需要大力發展傳統可再生能源電力(如風能、光伏、水電),還要大幅度提高地熱、生物質、核能、氫能等非傳統可再生能源在供能系統里面的比例。為了支撐這類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電,需要匹配上強大的儲能系統和智能電網,從而完成能源利用方式的零碳化。
低碳/零碳終端用能技術往往集中于減排成本曲線最左端,具有減排成效顯著、減排成本較低、減排收益顯著等特點。該類技術的應用領域涉及工業、建筑、交通等重要的能耗部門。其中,工業領域可細分為鋼鐵、水 泥、化工等,因此該類技術涵蓋范圍較廣,門類眾多,工藝上存在較大差異。但從減碳方式上,該類技術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通過結構調整、產品替代、工藝再造、行為改變來提高單位產出的用能效率、減少能源消費;二是通過新型燃料替代、電氣化替代來減少終端能耗過程中化石能源的直接使用進而減少碳排放。例如根據已有研究測算,目前各應用領域的能源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交通部門能效仍有可能提高50%,工業部門能效提高潛力可達到10%~20%左右(能源轉型委員會,2020)。
負排放技術可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增加靈活性,這類技術主要包括農林碳匯,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生物能源和碳捕獲與封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BECCS)以及直接空氣碳捕集與封存(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DACCS),其經濟性將取決于各地區可行且安全的碳封存有效容量的大?。茉崔D型委員會, 2020)。
(二) 零碳電力系統
能源系統盡快實現零碳化是我國碳中和愿景的必要條件之一,這對零碳電力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工業、交通、建筑等多部門實現碳中和均依賴零碳電力系統,在各部門全面電氣化的基礎上,全經濟部門需要普遍使用零碳的電力,完成能源系統從碳密集型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的轉變,從而實現能源利用方式的零碳化(王燦和張雅欣,2020)。在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達峰期、平臺下降期及中和期三個階段,新能源技術均將承擔重要角色。2030年前達峰期需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2050年前平臺下降期主要減排手段集中為脫碳零碳技術規?;茝V與商業化應用,脫碳燃料、原料和工藝全面替代;2060年前中和期中,脫碳、零碳技術將進一步推廣,全面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碳中和愿景將引發能源革命,重構能源產業,以低碳為核心,能源系統中的煤炭等化石能源將逐步被新能源取代,能源系統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實現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
零碳電力系統包括三個部分:零碳電源、儲能和電網。碳中和愿景下的新型電力系統包括以可再生能源 (光伏、風能、水力等)為核心的零碳電力生產端、以規模化儲能技術為支撐的零碳電力使用端和以智能電網 為核心的零碳電力分配端。同時,新能源汽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戰略新興技術產業也將共同支撐能源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零碳電源技術是構建零碳電力系統的核心。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包括風力、光伏、水力、生物質能源、地熱和潮汐能、核能等發電技術。風電和光伏發電是較為成熟的零碳電源技術,具有正面的就業、局地環境和健康效益,以及相對較高的技術成熟度和公眾接受度,發電成本已隨累積裝機容量的增加而下降至與傳統火電相比具有商業競爭力的水平,在經濟成本和技術水平上均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水電具有技術成熟度 較高、能源密度高以及經濟性優良的特點,長期以來在我國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源轉型委員會,2020)。然而,水電資源相對有限,隨著各流域的下游地區首先完成開發,未來可開發的水電 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中上游地區,開發造價成本持續提升,發展潛力有限(中金公司, 2020)。核能技術包括已達到實用階段的重核裂變和尚處于研究試驗階段的輕核聚變。與光伏或生物質發電相比,核電具有更加顯著的減排效益(Zwaa n,2013;國際能源署,2015)和更加積極的就業紅利;但核電也面臨著來自供應鏈建設、經濟性、核安全、政治因素、公眾接受度等多方面的挑戰。地熱資源包括溫泉、通過熱泵技術開采利用的淺層地熱能、通過人工鉆井直接開采利用的地熱流體以及干熱巖體中的地熱資源 等,具有儲量豐富、分布較廣、穩定可靠、能源利用系數高的優點,但是同時也受到資源分布不均衡、勘查程度較低、核心技術欠成熟和政策管理體制不成熟的制約,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生物質能源的來源包括污泥、農林殘留物、能源作物、多年生木質纖維素植物等(國際能源署,2017)。生物質能技術相對成熟,但廢棄物生物質總量偏低,而生物質能源作物的大規模發展又可能帶來占用土地資源、增加水資源壓力等生態風險。
由于未來零碳新能源的分布式特性,儲能系統、電網及電源結構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著眼于2060年碳中和愿景,氫儲能、氨儲能、電化學儲能三種儲能方式被認為是未來需要持續發展的技術。不同儲能方式在儲能時長、儲能效率、儲能規模上各有所長。對短期與低容量輸電來說,電池儲能系統是最快與方便的辦法, 但是如果要長期儲電或是大規模應用,氨氣儲能系統可能更有效。電網的調度模式和能力將極大程度地影響能源的利用效率,催生了電網智能化調度、智慧能源服務、電網智能控制的出現。電網系統需要從傳統聚焦穩 定性、可靠性、堅強性的集中性網絡,向更加智能、靈活的分布式網絡進化。
(三) 低碳、零碳終端用能技術
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能源來源的低碳化,也需要終端使用側做出脫碳努力。低碳、零碳的終端用能技術分為五大類:節能、電氣化、燃料替代、產品替代與工藝再造,以及碳循環經濟。
節能技術幾乎適用于所有終端用能部門,這類技術可以通過提高能效、調整結構和轉變生活方式,在保證人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實現脫碳。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算,建筑行業可以通過高效烹飪、高效供冷供熱技 術、低碳設計等方法對全球能源效率提升做出超過40%的貢獻(國際能源署,2019)。交通部門的節能主要包括傳統燃油載運工具的降碳技術、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運輸裝備和基礎設施用能清潔化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節能技術涉及范圍較廣,相關技術繁多,總體上是通過實現換熱流程優化、設備效率提升、數字化轉型來提高系統能源效率。
電氣化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推動力,是配合低碳或零碳能源供應實現能源系統碳中和的重要工具。據估算,中國當前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脫碳約50%將通過使用清潔電力來實現,包括交通運輸系統的電氣化、生產綠色氫能和各種工業流程的電氣化(Sachs,2021)。交通電氣化為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算等前沿技術的接入提供了空間,未來這些前沿技術與車路協同系統的融合發展將成為幫助交通部門脫碳的重要技術趨勢。在建筑部門,照明、制冷、家用電器等已基本實現電氣化,熱泵供暖將成為電氣化技術早期部署的關鍵領域。預計到2030年,全球家庭熱泵取暖使用比例將提高到22%,這將為建筑部門減少50%的碳排放 (國際能源署,2020)。
新型燃料替代是終端用能領域實現零碳化必不可少的技術。氫能可以用于燃料替代以應對減排難度最大的20%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交通業可利用氫+燃料電池解決長距離運輸問題,工業生產可以利用氫解決鋼 鐵和化工業的高排放問題,建筑業可以通過在天然氣網摻混氫氣降低燃氣供熱碳排放(Renssen,2020)。生物質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具有近零碳排放的屬性,具有良好的氣候效應,在北方農村清潔供暖、交通運輸,以及水泥、鋼鐵、化工等工業領域均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產品替代與工藝再造是適用于工業部門的低碳終端用能技術。產品替代主要體現在混凝土和鋼鐵等建筑材料方面。例如,煅燒黏土和惰性填料是減少水泥熟料含量的最被廣泛使用的方法,據估計,通過該種方法每年可減少水泥行業6億噸CO2的排放量。另外,通過智能化、新技術、新裝備及具有顛覆性的節能工藝等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研發,可降低工業生產的能耗,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有效降低碳排放。
循環經濟是以再生和恢復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目標是讓經濟增長不再依賴有限的資源,轉而打造更加堅韌、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系統。循環經濟策略在工業領域有巨大的減排潛力,這類策略包括在產品設計源頭避免廢棄、重復使用產品和部件、材料再循環等。據測算,若在水泥、鋼鐵、塑料和鋁四大關鍵工業領域運用循環經濟策略,則能在2050年前減少其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7億噸(能源轉型委員會, 2018)。循環經濟策略不僅具有減排潛力,也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通過共享商業模式、高質量回收利用、 在建筑施工過程減少廢棄等舉措有望實現負減排成本,即在減排的同時創造收益(Material Economics,2018)。
(四) 負排放技術
負排放技術又稱為碳移除技術(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是實現“1.5℃目標”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隨著碳中和概念的提出和地球碳循環宏觀視角的擴大,負排放技術也逐漸被用來總括所有能夠產生負碳效應的技術路徑,主要包括陸地碳匯和CCUS技術。
陸地碳匯是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按照介質分為林地、草原、農田和濕地碳匯。林地碳匯主要通過提升森林蓄積量和森林改造進行提升,具體手段包括森林保護、封山育林、 森林撫育、林分改造、森林可持續經營等森林減排增匯技術措施;草原碳匯提升需要保護草原和防止過度開墾放牧,包括建立草原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實施退牧還草工程;農田碳匯主要通過提高農田生產率和改善土壤質量實現吸收固定碳的功能。特別是提升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能夠增強土壤對溫室氣體吸收和固定;濕地碳匯的增加主要通過濕地的總量增加和生態恢復實現,主要方式包括保護濕地、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 增加濕地面積等。
CCUS技術一直是被認為是實現化石能源真正清潔利用的唯一解決方案。CCUS技術的主要原理是阻止各類化石能源在利用中產生的CO2進入大氣層。在碳中和目標下,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體系中面臨大幅度下降,最終將保留一定的占比以支持電力系統穩定、難脫碳工業部門和其他部門的應用等。這部分化石能源的利用需要匹配CCUS技術以保證其凈零排放的目標。CCUS技術作為一項可以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利用的技術,是未來我國實現碳中和與保障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生物能源、BECCS技術和DACCS技術是以傳統的CCUS技術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負排放技術,BECCS是通過生物能源在生長過程中的光合作用 捕集和固定大氣中的CO2,DACCS則是利用人工制造的裝置直接從空氣中捕集CO2。由此可見,相比傳統的 CCUS技術,BECCS和DACCS能夠實現大氣中CO2濃度的降低,是真正實現“負排放”的技術手段,且捕集裝置的分布地點可以更加靈活便捷。
無論是BECCS,還是DACCS,二者的大規模發展以CCUS技術的成熟商業化應用為基礎,當前還處于示范階段,技術成本依舊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DACCS當前還處于基礎研究階段,其成本約在134~345美 元/噸CO2(國際能源署,2020),但也可能是CO2去除潛力最高的負排放技術。相比DACCS,BECCS技術在價格上更具有落地潛力,其成本在15-85美元/噸CO2(國際能源署,2020)。同時,廣泛存在的生物能源原料也為BECCS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不過BECCS的廣泛部署依然依賴于CCUS技術的大規模成熟應用,而當前制約CCUS技術的成本因素自然也成為BECCS技術快速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四、重點行業碳中和路徑
(一) 電力部門
中國電力部門的減排脫碳是中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部分和重要行動抓手, 也對全球氣候變化溫升控制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價值。
在碳中和路徑下,電力系統面臨著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從當前以高溫室氣體排放的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生產結構,逐漸調整為以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為主體,配合高靈活性的電力傳輸供應網絡,構建現代化新型零碳電力系統。隨著碳中和路徑下工業、交通、建筑等能源需求部門電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經濟社會對零碳電力的需求將迅猛擴張,這也將成為中國電力部門低碳轉型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根據王燦和張九天(2021),電力部門碳中和的三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2021~2030年),主要目標是實現電力部門的碳排放達峰。主要工作:在電力生產側,光伏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新能源發電低于標桿電價水平,核能、水電穩步發展,煤炭等化石能源發電需求量和使用量達峰,電力系統碳排放達峰;針對火力發電進行靈活性改造,使其具有以更低的成本為電力系 統穩定提供輔助支持的能力;規范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標準,減少因規范不匹配導致的棄風棄光問題。在電力傳輸供應側,持續推進特高壓電網建設,增強電網的傳輸能力,推進靈活性電網技術的研發,與可再生能源并網能力相匹配,加大力度推進儲能技術的研發,推進智能化需求側響應管理系統的研發。在此階段中,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從2020年的32%增長至2030年的46%~53%,非化石能源裝機量將從2020年的43%增長 至2030年的65%~69%(中金公司,2020;落基山研究所和能源轉型委員會,2021)。當前主要研究認為,電力系統有較大的可能性在2030年前甚至是2025年左右實現碳達峰(能源基金會,2020;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 續發展研究院,2020)。
第二階段(2031~2045年),主要目標是實現電力部門的碳排放的快速下降。主要工作:在電力生產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和裝機占比不斷增加,通過非化石能源發電補足新增電力需求增量,并逐漸通過非化石能 源發電加速替代已有化石能源產能存量;在電力傳輸供應側,靈活性電網技術基本成熟,與非化石能源高比例裝機發展速度相匹配,智能化的生產與用戶需求雙向管理技術基本成熟,新商業運營模式出現。在此階段將實現電力需求側儲能技術的率先應用,期間儲能成本將顯著下降,并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端加儲能成 本低于標桿電價水平(中金公司,2020),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發展。到2045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增長至 88%左右,裝機量將達到94%左右(中金公司,2020),電力部門的碳排放量隨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而顯著下降。
第三階段(2046~2060年),主要目標是實現電力部門的碳中和。主要工作:通過長期發展,氫能生產技術成本達到具有競爭力的水平,隨著以工業為主的電力需求側部門對氫能使用的增加,電解制氫所需要的電力供給進一步增長。因此,從電力生產側,非化石能源發電技術隨著電力需求的增加進一步增長,并在上一階段 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必要的化石能源發電的存量替代;從電力傳輸供應側,靈活性電網技術完全成熟,智能化的電力生產與消費匹配技術完全成熟并廣泛應用于電力系統管理調度,電力部門完全實現碳中和。現有研究認為,電力部門有很大的可能性在2050年左右實現零碳排放(能源基金會,2020;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2020),并于2060年利用生物質能等技術實現電力部門的負碳排放,從而促進全經濟系統于2060年實現碳中和(能源基金會,2020)。到2050年,電力部門的發電量將達到11萬億~18萬億千瓦時,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約80%~94%,化石能源發電量占6%~20%。
提高能源需求部門的電氣化水平,并確保電力生產來源于零碳資源,是現有研究公認的實現碳中和目標 的關鍵。因此,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同時面臨著零碳能源替代的結構性調整、高電氣化水平的電力需求擴張兩方面的挑戰,而這也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碳中和愿景下的新需求和新機遇。已有研究基于不同的情景假設,預測了中國碳中和路徑下電力生產的規模和機構構成,如表1所示。研究結果普遍認為,中國在碳中和愿景下2050年的發電量在11萬億~18萬億千瓦時左右,相較于2020年中國總發電量7.6萬億千瓦時提高了 0.4~1.4倍,而其中80%將用于建筑、輕型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和工業等部門直接電氣化的終端消費,20%用于生產氫氣、合成氨等以電力為基礎的燃料生產(能源轉型委員會,2020)。
圖3展示了已有研究在碳中和圖景下各類電源裝機容量的預估結果,其中風電的裝機容量占比將從當前 的12.8%增長至31.3%~43.6%,約為23.1萬億~27.4萬億千瓦,是當前裝機容量的9倍左右。光伏發電裝機占比將從當前的11.5%增長至35.2%~44.4%,為22.1萬億~35.5萬億千瓦,是當前裝機容量9~14倍。核電裝 機容量比例將從當前的2.3%增長至3.1%~5.8%,約為2.3萬億~3.3萬億千瓦,是當前裝機容量的4.6~6.6 倍。水電裝機將增長至6.6%~7.8%,為4.2萬億~5.8億千瓦,是當前裝機容量的1.5倍左右。在碳中和圖景 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將顯著增加,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
當前,電力部門零碳轉型路徑已經較為明晰,但是必要的支撐性技術仍處于研發或待研發階段,碳中和圖景的實現需要突破性技術的支持,特別需要關注當前仍不太成熟、成本較高,但發揮戰略性關鍵作用的技術。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高度依賴電網技術、儲能技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術和需求側響應技術,然而與已經具備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相比,上述技術的應用成本仍較為高昂,部分技術仍處于研發階段,尚未有成熟的應用案例。安全穩定的電力供應對零碳電力系統的構建至關重要,是當前面臨的重要技術熱點和難點。
在電源側,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培育,其經濟成本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發電效率和經濟效益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核能、生物質能、CCUS技術作為未來零碳電力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碳中和路徑中不可或缺,相關技術的更新換代、研發推廣至關重要。此外,基于技術研發進程,兼顧能源轉型的綜合影響,從研究的角度合理規劃現有化石能源發電產能退役路徑, 配合以科學的政策引導,對電力系統以更經濟有效的方式進行零碳轉型至關重要。
(二) 工業部門
工業部門碳排放量大、機制復雜、脫碳難度高、減排技術種類繁多。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關鍵性低碳技術領域仍有一定的差距,亟須加快研發進程。工業部門碳排放占全國人為碳排放總量的比例也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目前約占到40%左右,是僅次于能源行業的最大碳排放源。表2至表4展示了不同研究對未來中國工業部門減排路線的描繪和認識。研究普遍表明,目標年份下,工業部門仍會有一定的正碳排放。在與碳中和接近的情景中,工業部門的正碳排放普遍認為在0~15億噸左右,其中水泥和鋼鐵部門仍是工業部門中主要排放的子部門,分別會保留3億~4億噸的碳排放。這意味著整個經濟社會凈零排放的情況下,工業部門仍需要靠其他部門(例如能源部門和農林碳匯等)的負碳排放去抵消其難以完全脫碳的部分。
工業碳中和目標的達成需要關注以下重點。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是我國工業部門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具體而言,鋼鐵、水泥、化工等工業部門,需要進一步提高電力及其他非化石能源的比例,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對于鋼鐵部門,我國需要加大對氫能煉鋼技術的研發。對于水泥部門,我國在能源效率提高和降低熟料系數方面已走在前列,需要加大對燃料替代和原料替代技術的研發。在燃料替代方面,可利用沼氣或生物質(高熱值固體廢物)代替化石燃料,依托國內垃圾分類制度的推進,研發多源替 代燃料的綜合處理與應用技術;同時可使用脫硫石膏、電爐渣等低碳排放的替代原料,降低石灰石分解帶來的碳排放,研發氧化鎂和堿/地質聚合物粘合劑等更廣泛替代原料的綜合應用技術。
研發重點工業部門的CCS技術有助于保障我國工業部門打贏碳中和目標下的“決勝戰”。由于工業生產過程不可避免會釋放二氧化碳,因此CCS技術將是工業部門深度脫碳的兜底技術。目前CCS技術還未能實現商業化應用,只在國際上有一些大型試點項目,我國目前研發則較為落后,應當在鋼鐵、水泥等重點部門開展重點研發工作。例如可采用創新的窯爐設計,將燃料燃燒的廢氣(低二氧化碳含量)與煅燒廢氣(高二氧化碳含量)分離。
(三) 交通部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交通已經成為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CO2排放生產服務部門(黃晗,2017),且排放量年均增長率保持在7.5%以上。若交通部門無法盡快進行綠色轉型,排放量不容小覷。加之交通部門的碳排放具有很強的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溫室氣體減排成本高于其他部門;且由于涉及主體較多,受制于技術進步和行為變化,其減排難度較大,因此也被認為是碳減排最具挑戰的部門之一。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交通部門應盡快轉向低碳發展,在建設交通強國的同時,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交通行業碳排放量要在2030年前盡快達峰,在經歷平臺期后快速下降,力爭到2050年排放量相較于2015年減少80%(能源基金會,2020)。不同研究對交通部門排放路徑有不同的估計,表5列舉了重要參數的 預測。總體而言,交通部門的碳中和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2020~2030年,為達峰期。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盡快實現交通部門碳排放達峰,嚴控排放峰值,為后期碳排放的下降過程留出緩沖時間。燃油等傳統能源的改造升級和氫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雙管齊下”應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戰略。具體而言,加快交通用油結構優化,并爭取用油量于2025年前后達峰(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2020)。同時,加快電力、氫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的替代使用,力爭到2030年實現新上市乘用車全部轉型為純電動、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車的購置和使用成本,使之與傳統燃油車輛相當或更為經濟,實現新能源汽車總體占比達到40%的目標,并實現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2020)預測,2030年中國交通運輸部門能源需求約為5.83億噸標準煤,排放量為10.37億~10.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CO2e)。
第二階段:2030~2050年,為平臺期和下降期。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加速脫碳。此階段中,交通體系不斷優化,用能效率持續提升,更多低碳新技術的重大突破和用能新模式的出現和發展將進一步推動交通能耗的 低碳化和多元化。公路交通中,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將占到50%以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2020),氫燃料電 池汽車保有量將突破100萬輛,除極少部分的低油耗車型外,傳統燃油車將被禁止使用。航空飛行中,隨著儲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動和氫動力飛機將實現一定程度的商用,航空碳排放大大降低。
第三階段:2050~2060年,為全面中和期。經過之前兩個階段的轉型之后,中國交通運輸部門的能源需求將在本階段實現完全重塑。到20世紀50年代,乘用車中的電動汽車比例將接近100%,其他類型車輛中替代燃料的經濟性也將高于傳統車輛。電氣化鐵路的占比將接近100%,難以實現電氣化的鐵路可選擇氫能,航空業中氫燃料滲透率也將超過50%。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2020)預測,2050年交通運輸部門能源需求將降至3.46億~4.02億噸標準煤,排放量也將下降至1.72億~5.50億噸CO2e,比峰值下降一半以 上。2050年中國交通運輸領域能源消耗將降至3.8億噸標準煤,其中電力將占到40%以上(能源轉型委員會, 2020)。在進一步提高交通領域能源利用的清潔化和低碳化的同時,聯合多領域行動,并利用負排放技術,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
交通部門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全面推進交通運輸電氣化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電氣化是實現交通部門碳中和最為重要的技術手段,涉及公路、鐵路、航空等各個領域,是最為本質、貢獻最大的減排舉措。第二,積極促進清潔燃料替代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公路交通領域,除純電動汽車外, 推廣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也是去油化和清潔化的重要方向。鐵路交通領域,氫能利用也將成為鐵路運輸脫碳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姜克雋和馮升波,2021),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的使用也將加快鐵路部門脫碳。航空領域應加快可持續性生物燃油的推廣應用,降低成本,盡快使其價格達到可接受范圍。第三,交通部門碳中和需要相關領域的配套支持。這需要加強低碳交通政策引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科學制定城市空間規劃等。
(四) 建筑部門
中國建筑行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與之相應的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約占中國碳排放的51.3%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2021)。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和快速推進,城鄉居民的建筑服務需求,炊事、熱水、 取暖、制冷、照明和電器等使用將不斷增加。而城鎮化,伴隨著經濟增長、數字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新經濟增長模式下的消費轉型,將給我國住宅建筑和商業建筑的碳中和帶來嚴峻挑戰。
如表6所示,已有研究測算了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下,建筑部門不同情景下的碳減排趨勢。在基準情景下,2050年建筑部門排放相較現狀將降低,而在貫徹“1.5℃”目標路徑下,建筑部門需在2050年前實現50%~ 95%的碳減排。而考慮到技術和經濟的不確定性,“2℃”目標路徑下,建筑部門碳排放需在2050年下降20%~ 80%。建筑部門的碳中和將會經歷從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過程,分別是現在至2035年,建筑部門的煤炭,天然氣消費量達峰,碳排放在2035年左右達峰;2035~2050年建筑部門大幅度降低碳排放;2050~2060年深度脫碳,實現建筑部門的碳中和目標。
第一階段(2021~2035年):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建筑部門的煤炭、天然氣消費量達峰,實現建筑部門碳排放的達峰。該階段下,碳中和路徑對應的關鍵策略為提升電氣化率,淘汰家庭煤炭和天然氣使用,提高建筑物能效。具體策略主要包括:持續提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完善家電能效標準和標簽計劃;大規模翻新老舊建筑;提高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高效生物質利用技術在農村建筑中的應用。預計該階段,農村住宅煤炭使用 將逐步被禁止,建筑材料行業在2025年前全面實現碳達峰,水泥等行業在2023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2030年綠色建筑面積在新建面積中的占比達90%以上。預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新增面積達到10.69億平米,建筑部門整體的電氣化率達到50%以上。
第二階段(2036~2050年):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此階段下的主要工作是以生物質、 不產生額外碳排放的工業余熱以及太陽能熱等替代建筑部門的電力需求,繼續推進建筑部門電氣化率的提 升。具體策略包括實現因地制宜的開發高效的熱泵技術提高供暖電氣化率;進一步提升新建建筑中光伏一體化建筑和被動式建筑的比例;繼續推廣太陽能熱水技術和分布式光伏技術在農村和城市建筑中的應用等。預計該階段下,2050年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系統將實現完全脫碳,新增建筑實現零碳排放;此外,2050年,建筑部門整體的電氣化率將達到85%。住宅和商用建筑的烹飪將實現100%的電氣化。
第三階段(2051~2060年):主要任務是深度脫碳,實現碳中和目標。深度脫碳的關鍵在于電力的脫碳和負排放技術(CCUS、BECCS)。對于無法實現零碳排放的部分,通過碳匯和負排放技術實現建筑部門的碳中和目標。
建筑部門的碳中和實現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提升建筑物能效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要素。為了達成這一點,需要提升現有電器和設備的能效標準和滲透率、設立更嚴格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現新建建筑的近零/零碳能耗、全面實現對老舊建筑的節能改造。第二,電氣化是建筑部門實現碳中和的必然趨勢。2019年中國建筑部門整體的電氣化率僅為37%,這一部分未來具有巨大改革潛力。第三,還應加快部署低碳建材生產技術、可再生能源建筑技術和智能支持技術等創新技術,從根本上實現建筑部門的碳中和。
五、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的綜合影響
碳中和目標將重塑我國經濟和產業體系。碳中和目標給中國提供了這樣一個換道超車、拓展產業競爭力的重大機遇。在新能源、電動汽車、零碳工業等領域,我國已經有了很好的技術和市場基礎,部分領域已經具備領先的優勢。因此,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在這些新興科技產業領域迅速崛起,我國就能夠脫離原有落后產業競爭不利的格局,占據全球主導產業??傮w而言,在碳中和愿景下全球產業格局將發生深刻調整,在產業鏈的細分領域將產生眾多的新興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形成新的行業標準,創造新的合作機會,構造新的世界產業格局。傳統能源和重工業產業將面臨較大的挑戰,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新興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將成為未來提高長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碳中和目標將重構全球能源資源與產業格局。首先,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的資源屬性降低,產品屬性凸顯。我國石油資源相對貧乏,需要大量進口,帶來了能源安全的隱患。在碳中和愿景目標下,化石能源將逐步被淘汰,清潔能源占比將大幅提升,從而幫助我國擺脫對傳統能源資源的依賴局面,從而形成既能夠提升能源安全又能夠促進產業發展的雙贏格局。其次,電氣化和數字化將聯動能源供應側與消費側,從而改變能源消費供應模式。能源系統中終端部門電氣化與電力部門脫碳是長期低碳轉型戰略最關鍵的要素,能源互聯網有望成功整合未來電力系統的核心要素,創建更高效和有韌性的能源體系。未來能源消費供應模式將發生巨大變革,也將催生更多的產業增長點。
碳中和目標將重新定義區域經濟版圖。實現碳中和的空間尺度范圍不同,其實現的難易程度、戰略縱深和策略空間會有極大的不同。我國具有廣闊的國土空間縱深,碳中和將發揮區域間各自資源稟賦之所長,進而重新定義我國各區域在經濟版圖上的角色。在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中西部地區具備清潔能源資源豐富、碳封存潛力巨大的兩個優勢,進而為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強勁的新動能。
碳中和目標將變革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能否化碳中和的挑戰為機遇,關鍵要依靠科技進步,一方面要在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改善條件下,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 部署面向碳中和的科技創新體系,更好發揮科技在整個碳達峰碳中和中的戰略支撐和引領作用。在碳中和目標的倡導下,各行業已開始進行相關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嘗試,這將引導先進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
碳中和目標將推動氣候投融資浪潮。實現碳中和既要有技術的支撐,也要有資金的投入。我國要在206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統需要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2020)。高盛預計我國碳中和目標意味著到2060年投資需求規模為16萬億美元。如此巨量資金的投入,需要政策的引 導,也需要各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在這兩方面都已經啟動了相關進程。
碳中和目標將引領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從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等方面開展源頭性變革,有助于推動污染物源頭治理,協同實現降碳減污,推動高質量發展。降碳是生態環境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將碳中和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框架,有助于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協同增 效。一方面,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將為深度治理大氣污染、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提供強大的推力。溫室氣體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存在著“同根同源”的特征,在政策目標、實施路徑和治理主體方面有著諸多交叉點,可 以實現協同治理。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也會對水、土壤的污染防治以及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間接地產生積極的影響。
六、討論
(一) 碳中和政策體系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的良性互動,政府、地方、企業、個人分別在邁向碳中和愿景進程中具有至關重要而又各有側重的作用。因此面向不同主體的政策類別構成了碳中和愿景下的政策體系。在國家層面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碳中和愿景下的長期深度減排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必要通過立法手段為減排政策的長效實施提供法律基礎、增強執行力度。當前,氣候立法正逐漸成為國際碳中和行動的重要組分。通過立法來保障減排政策的法律基礎和效力,可以把碳中和的長期愿景轉換為全社會的行動共識、全面促進低碳轉型的個人行為、企業行動、資金流動、技術研發。在此基礎上,我國可以進一步考慮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制度建設,例如,持續推進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代表的國家碳交易制度建設,以及將創新性低碳和負排放技術的長期發展納入我國關鍵技術發展戰略。
在地方層面,應差異化地方碳中和行動方案。地方自主探索碳中和方案是實現碳中和愿景的必然途徑。一方面,碳中和愿景指引下的發展需要各地結合各自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等方面特點探索合適的轉型路徑。另一方面,開展碳中和行動,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對行業和企業,應強化碳中和約束與激勵。實現碳中和最終要靠技術,而企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又是碳排放的直接來源,因此,能否讓企業采取切實可行的創新和行動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為推動企業層面的碳中和行動,首先我國應充分利用市場化工具,降低企業零碳化發展成本。此外,需要加強低碳/零碳技術保護和扶持,通過完善低碳/零碳知識產權保護,對于新技術給予稅收抵免,進行政府采購以及技術授權等,提高企業碳中和發展收益。
(二) 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關系
碳減排與碳中和有著根本性的邏輯差別(王燦和張九天,2021)。一是內涵邏輯不同。碳達峰是落在傳統意義的碳減排概念中,而碳減排是對現有排放和發展路徑的改進與優化,僅以排放現狀作為基線。碳中和的參考基線是凈零排放,需要在最大可能減排的基礎上,對能源、經濟甚至社會體系進行深度重構。二是概念范圍不同。碳中和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供給側和需求側都需要做出響應,需要建立全面適用、科學精準的概念體系。三是方法路徑不同。碳中和要求在發展理念和方式上有根本的轉變,實現碳中和需要在基礎設施、市場規則和供應鏈體系、技術體系等諸多方面采取全新的方法和路徑。
努力提前達峰和降低峰值水平有利于減緩碳中和壓力。我國在達峰后不可能像發達國家一樣有較長的平臺期,而是需要迅速進入深度脫碳期,容不得絲毫懈怠。曾經有一種聲音認為碳達峰比較容易達到,在達峰前繼續大量排放,將碳排放推高上去,之后再退出一些高碳項目就能輕松實現碳達峰。這種“摸高式”的碳達峰或者“數字意義”上的碳達峰完全不可取,完全違背了我國實現碳達峰的初衷,而且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后還要實現碳中和,兩者之間緊密關聯,碳達峰的峰值年和峰值水平都會對碳中和路徑的難易程度產生影響,碳達峰時間往后延遲意味著壓縮了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峰值水平越高意味著同樣的時間內減排工作的強度越大,簡單說就是前松則后緊,前緊則后松。因此,努力實現早達峰和降低峰值水平都會有利于減緩碳中和過程中的壓力。
(三) 企業行動需求及驅動手段
企業的碳中和關系到綠色產品的制造與創新、行業鏈條的傳遞等方方面面,作為生產制造和創新的主體,積極探索實踐碳中和之路非常重要。在碳中和愿景下,企業面臨來自多方面的碳中和要求,包括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要求、產業鏈傳導而來的碳中和要求、歐盟“碳關稅”等市場準入要求、消費者環保偏好要求、投資者對低碳企業青睞的要求等(羅薈霖等,2021)。因此,企業自身的碳中和轉型受到多方面的激勵, 而成功的轉型也會給企業帶來多重利好。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企業需要開展碳核算與盤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礎上制定企業面向碳中和目標的戰略規劃,進而采取行動策略、強化品牌影響力。深化對碳中和概念和邊界等的認知、減少對碳抵消的過度依賴將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碳中和轉型。政府需在其中加強標準規范引領、 加速低碳/零碳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綠色低碳技術供給。
(四) 技術創新的雙刃劍
碳中和目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役,與清潔生產、環保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然而,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清潔技術的創新并不一定必然促進碳中和,甚至有可能會起到相反作用。例如,清潔燃煤發電技術提升了燃煤效率,減少了燃煤發電的末端空氣污染物排放,卻增強了能源部門對化石能源的路徑依賴。再比如,繼續提高燃煤電廠末端處理標準將增大煤電退役的沉沒成本。在碳中和愿景下,這些技術創新和環境政策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阻礙碳中和所需的新能源體系的快速形成。因此,需要將碳中和納入生態環境保護整體布局,準確識別氣候友好的清潔技術,讓碳中和目標成為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合力的重要推動力。
前端,即網站的前臺部分,運行在PC端,移動端等瀏覽器上展現給用戶瀏覽的網頁。Web前端工程師主要職責,就是利用各種Web技術,進行客戶端產品的開發,同時結合后臺技術模擬整體效果,致力于通過技術改善用戶體驗。
前端工程師是2007年才真正受到重視的一個新興職業,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體驗至上深入人心,前端工程師成為互聯網公司不可被取代的重要職位。
利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Web技術,進行客戶端產品開發,實現各類交互需求。
1.根據設計稿完成頁面切圖及布局
2.根據設計需求,完成頁面交互效果開發
3.實現后臺數據的前臺展現
4.對界面效果進行瀏覽器兼容性優化
5.對頁面進行性能優化
6.前端框架的研究和應用
7.其他工作職責
根據數據顯示,前端工程師的平均薪資為12370元/月,其中大部分工程師的薪資待遇在10k-15k之間,應屆生平均工資為4940元,擁有1-3年工作經驗的前端工程師,平均薪資為9750元。3-5年工作經驗的平均薪資為14900元。
HTML、CSS、JavaScript仍然是前端最基礎,也是最需要掌握的部分。jQuery是一個優秀的JavaScript庫,盡管近幾年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但它仍然是初學者必須學習的內容之一。
掌握以上四個部分的內容,你已經符合一小部分職位的要求,但要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還是要深入學習。
介
HTML 是什么?
ht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即超文本標記語言。
超文本: 就是指頁面內可以包含圖片、鏈接,甚至音樂、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標記語言: 標記(標簽)構成的語言。
什么是標簽:
是由一對尖括號包裹的單詞構成 例如: <html> *所有標簽中的單詞不可能以數字開頭.
標簽不區分大小寫.<html> 和 <HTML>. 推薦使用小寫.
標簽分為兩部分: 開始標簽<a> 和 結束標簽</a>. 兩個標簽之間的部分 我們叫做標簽體.
有些標簽功能比較簡單.使用一個標簽即可.這種標簽叫做自閉和標簽.例如: <br/><hr/><input/><img/>
標簽可以嵌套.但是不能交叉嵌套. <a><b></a></b>
標簽的屬性:
通常是以鍵值對形式出現的. 例如 name="nick"
屬性只能出現在開始標簽 或 自閉和標簽中.
屬性名字全部小寫. *屬性值必須使用雙引號或單引號包裹 例如 name="nick"
如果屬性值和屬性名完全一樣.直接寫屬性名即可. 例如 readonly
HTML5基本結構:
將HTML4中的DTD定義為如下結構即可,其他不變。
<!DOCTYPE HTML>
HTML5支持的兩種指定頁面使用的字符集的方式:
使用Content-Type指定字符集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直接使用charset指定字符集
<meta charset="UTF-8">
<head> 標簽
<title>
<title>Title</title>
<base/>
標簽為頁面上的所有鏈接規定默認地址或默認目標。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base href="http://p_w_picpaths.cnblogs.com/cnblogs_com/suoning/845162/"/>
<base target="_blank" />
</head>
<body>
<img src="o_s.png" alt="圖片加載失敗。。。"/>
<a href="http://cnblogs.com/suoning/">nick blogs</a>
</body>
</html>
# 上面這段代碼中,<img>標簽的src屬性是一個相對路徑,因為<head>中通過base標簽設置了鏈接的默認地址,
所以img的src實際的地址是“http://p_w_picpaths.cnblogs.com/cnblogs_com/suoning/845162/o_s.png”。
同樣的,<a>中只是指定了href,并未指定target屬性,所以也會使用base中設置的target屬性的值。
<link/>
引用外部文檔,常見于引用外部樣式。重要屬性有三個:rel、href、type。
rel 規定文檔與被鏈接文檔之間的關系。
rel="dns-prefetch" 預先解析緩存文檔中使用的域名,目的是為了提高網頁訪問速度。使用場景:在一個網頁頻繁使用其他域名資源時。
rel="shortcut icon"或rel="icon" 在收藏和標題欄上用于顯示的圖標。示例:<link rel="icon" href="http://p_w_picpaths.cnblogs.com/cnblogs_com/suoning/845162/o_s.png">。注意:IE瀏覽器只支持ico格式,為了兼容IE,圖片文件采用ico格式。
rel="stylesheet" 引用外部樣式表。
rel="nofollow" 用于指示搜索引擎不要追蹤(爬蟲抓?。瑴p少垃圾鏈接。用于<a>標簽,使用場景:網頁不被信任或是不希望唄搜索引擎錄入的網站。
href 資源的路徑(相對路徑/絕對路徑)。
type 規定被連接文檔的MIME類型,用于明確文件的打開方式。例如:.ico文件 p_w_picpath/x-icon。
<meta/>
定義關于HTML文檔的元數據。 重要的屬性有三個:http-equiv、name、content
http-equiv 把content屬性值關聯到http頭部。
Content-Type(瀏覽器接受的文檔類型,一般是text/html)
refresh(網頁刷新,以秒為單位)
expires(設定網頁到期時間,一旦過期,必須到服務器上重傳)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2">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2;URL=https://www.baidu.com">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6 Jun 2016"/>
name 把content屬性關聯到一個名稱。
keywords(搜索關鍵字,用于搜索引擎抓取信息的顯示)
description(搜索到網站后顯示的網頁內容簡描述)
author(站點制作者信息)
generator(用以說明生成工具)
name也可以根據特定的功能自定義,在新浪網中有使用360認證和搜狐認證(<meta name="360-site-verification"content="63349**********"/>、<meta name="sogou_site_verification"content="BVI*******"/>)。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搜索關鍵字">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簡要描述">
<meta name="author" content="http://cnblogs.com/suoning">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用以說明生成工具">
content 定義與http-equiv或name屬性相關的元信息,是必要的屬性。
<body> 標簽
1、塊級標簽和內聯標簽
塊級標簽:<p><h1><table><ol><ul><form><div>
內聯標簽:<a><input><img><sub><sup><textarea><span>
block(塊)元素的特點
① 總是在新行上開始;
② 高度,行高以及外邊距和內邊距都可控制;
③ 寬度缺省是它的容器的100%,除非設定一個寬度。
④ 它可以容納內聯元素和其他塊元素
inline(內聯)元素的特點
① 和其他元素都在一行上;
② 高,行高及外邊距和內邊距不可改變;
③ 寬度就是它的文字或圖片的寬度,不可改變
④ 內聯元素只能容納文本或者其他內聯元素
對行內元素,需要注意如下
設置寬度width 無效。
設置高度height 無效,可以通過line-height來設置。
設置margin 只有左右margin有效,上下無效。
設置padding 只有左右padding有效,上下則無效。注意元素范圍是增大了,但是對元素周圍的內容是沒影響的。
2、基本標簽
<h1>~<h6> 標題標簽.
<p>: 段落標簽. 包裹的內容被換行.并且也上下內容之間有一行空白.
style="text-indent: 2em"可以設置樣式為首行縮進兩個字符。
<blockquote></blockquote>可以用來設置整個段落的縮進。
<b> <strong>: 加粗標簽.
<strike>: 為文字加上一條中線.
<u>: 文字下方加下劃線.
<em> <i>: 文字變成斜體.
<sup>和<sub>: 上角標 和 下角標.
<br>:換行.
<hr>:水平線.
<div>
塊級標簽。塊級標簽常用于布局,行級標簽常用語顯示內容。
div的顯示通常使用id或class來標識。id為唯一的標簽標識,class為標簽的類標識。
div的大小是由內容來決定的,默認情況下,高度由內容的高度決定,寬度適應屏幕。
可以容納其他元素,是一個容器。
<span>
3、特殊符號
> >
< <
空格
" 引號
© 版權符號
特殊符號 符號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uro ;
£ ;
&trade ;
4、<a> 超鏈接標簽(錨標簽)
重要屬性有三個:href、target、name
href 超鏈接地址:可以是Web上任意資源,包括圖片,網頁,樣式,腳本文件等。href="#"時,表示被鏈接頁面就是當前頁面。
target 文檔打開時要顯示的目標位置,屬性值一般有:_blank(新窗口中打開)、_self(默認,在超鏈接所在的容器中打開)、_parent(在超鏈接的父容器中打開)、_top(整個容器中打開)、name(框架名稱)。
name 錨記名稱。作用:跳轉到文檔的某個地方。返回首頁。
# 跳轉網頁
<a href="http://cnblogs.com/suoning" target="_blank">Nick Blogs</a>
# 跳轉錨記書簽名稱
<a name="top"><h3>Top!</h3></a>
<div style="height: 800px"></div>
<a href="#top">top</a>
1.標簽最簡式
<a href="mailto:xxx@xx.com">郵件聯系</a>
2.標簽幫你填抄送地址
<a href="mailto:xxx@xx.com?cc=xxxx@xx.com">郵件聯系</a>
3.標簽幫你填暗送地址
<a href="mailto:xxx@xx.com?bcc=xxxx@xx.com">郵件聯系</a>
4.暗,抄
<a href="xxxxx@xx.com">郵件聯系</a>
5.標簽幫你填主題
<a href="mailto:xxx@xx.com?subject=這是主題">郵件聯系</a>
6.填郵件內容
<a href="mailto:xxx@xx.com?body=這是內容">郵件聯系</a>
7.多址發送
<a href="mailto:xxx@xx.com,xxxx@xx.com">郵件聯系</a>
# http://shang.qq.com/v3/widget.html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630571017&site=qq&menu=yes"><img border="0" src="http://wpa.qq.com/pa?p=2:630571017:51" alt="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title="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a>
<a href="tencent://message/?uin=630571017" target="_blank"><img style="border:0px;" src=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13></a>
# 更多圖片地址如下: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1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2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3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4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5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6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7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8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9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10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11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12
# http://wpa.qq.com/pa?p=1:707321921:13
5、<img> 圖形標簽
行級標簽,用來顯示圖片。
重要屬性有:src、title、alt、width、height、align。
src 圖片地址。
title 鼠標懸浮在圖片上的文字。
alt 圖片找不到時要替換的文字。如果圖片資源使用的是外網資源,則不會顯示要替換的文字。如果使用的是本網站的資源(相對路徑給出),則找不到圖片時會顯示替換的文字,并保留圖片設置的寬高結構。
align 圖片周圍文字的垂直對齊情況。常用的屬性值有:top(與圖片的頂部對齊)、middle(與圖片的中部對齊)、bottom(默認,與圖片的底部對齊)。
width 圖片的寬
height 圖片的高 (寬高兩個屬性只用一個會自動等比縮放.)
<img src="http://p_w_picpaths.cnblogs.com/cnblogs_com/suoning/845162/o_ns.png" alt="圖片加載失敗。。。" title="The knife girl, kiss"/>
6、列表標簽
<ul> :無序列表標簽
<li>:列表中的每一項.
<ol> :有序列表標簽
<li>:列表中的每一項.
<li>主要的屬性有:type、value兩個:
type指明項目的類型,屬性值有:A,a,I,i,1,disc(實心圓),square(實心正方形),circle(空心圓)。
value表示序號值從幾開始。
<dl> 定義列表
<dt> 列表標題
<dd> 列表項
<ur>
<li type="circle">A</li>
<li type="1">B</li>
<li type="1">C</li>
</ur>
<ol>
<li value="3">3</li>
<li>4</li>
</ol>
<dl>
<dt><i>標題</i></dt>
<dd>第一項</dd>
<dd>第二項</dd>
<dd>第三項</dd>
</dl>
7、<table> 表格標簽
<table border="1">
<thead>
<tr>
<th>序號</th>
<th>姓名</th>
</tr>
</thead>
<tbody>
<tr>
<th>1.</th>
<td>nick</td>
</tr>
<tr>
<th>2.</th>
<td>jenny</td>
</tr>
</tbody>
</table>
<table> 表格標簽
border:(表格邊框)
align(水平對齊方式)
bgcolor(背景顏色)
cellpadding(內邊距,單元格與內容之間的距離)
cellspacing(外邊距,單元格的間距,設置為0時,表格變為實線表格)
width(表格的寬度,可以用%或者像素,最好通過css來設置長寬)
<caption> 表格的標題
<tr> 表格的數據行,table row
<th> 表格的表頭名稱,與<td>不同在于文字采用加粗居中的形式顯示,table head cell
<td> 單元格,用來顯示表格內容,table data cell
<thead> 表格頭部,使結構更加分明
<tbody> 表格主體部分,使結構更加分明
rowspan 單元格豎跨多少行,作用在th或者td上
colspan 單元格橫跨多少列(即合并單元格),作用在th或者td上
<table>
<caption>xxxxxxxxxx</caption>
<thead>
<tr>
<th>序號</th>
<th>姓名</th>
<th>年齡</th>
<th>女神</th>
</tr>
</thead>
<tbody>
<tr>
<th>1.</th>
<td>nick</td>
<td>18</td>
<td>可可西</td>
</tr>
<tr>
<th>2.</th>
<td>jenny</td>
<td>21</td>
<td>nick!!!</td>
</tr>
</tbody>
</table>
8、<form>表單標簽
表單屬性
HTML 表單用于接收不同類型的用戶輸入,用戶提交表單時向服務器傳輸數據,從而實現用戶與Web服務器的交互。表單標簽, 要提交的所有內容都應該在該標簽中。
屬性:action、method、enctype
action 表單要提交的地址,用于處理表單的內容(一般是提交字典到后臺的一個接口,這個接口是java寫成的,提交到這個接口后后臺就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數據了)。
method 提交的方法,默認是get方式提交。
get: 1.提交的鍵值對.放在地址欄中url后面. 2.安全性相對較差. 3.對提交內容的長度有限制.
post:1.提交的鍵值對不在地址欄. 2.安全性相對較高. 3.對提交內容的長度理論上無限制.
enctype 對表單數據進行編碼,默認都是要編碼的。格式為: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表單默認的編碼格式,表單發送前對所有字符進行編碼。編碼規則:空格轉換為“+”號,特殊符號轉換為ASC HEX值)。提交普通的文本內容到服務器就可以采用這種默認的編碼方式。當你需要提交的是一個文件時,編碼就需要采用另一種格式:multipart/form-data(不對字符編碼,文件上傳時使用)。text/plain(是一種純文本編碼,空格轉換為“+”號,但是不對特殊字符進行編碼)。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form action="https://www.baidu.com/s">
<input type="text" name="wd">
<input type="submit" value="百度一下">
</form>
</body>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form action="https://www.sogou.com/web">
<input type="text" name="query">
<input type="submit" value="搜狗搜索">
</form>
</body>
</html>
表單元素
<input> type 屬性:
text 文本框輸入(默認text文本框類型)。
autocomplete(自動完成輸入的內容,要求表單元素要有name屬性才有自動完成的效果,off表示自動完成不可用,on表示自動完成可用)
disabled(設置或者獲取控件的狀態,默認是false即可用,等于true時不可用,不能輸入內容)
password 密碼框。(以下屬性text和password共有)
size(指定表單元素的初始寬度。當type為text或password時,表單元素的大小以字符為單位,對于其他元素,寬度以像素為單位)
maxlength(type為text或password時,表示輸入的最大字符數),有利于防止sql的注入攻擊
readonly 只讀.
placeholder 框內預置內容(灰色),寫上內容時才消失
radio 單選按鈕。屬性:
name(將name的值設置為相同值,才表示一組數據,才能實現單選功能)
value(必須要寫,提交到服務器的key值,實際開發過程中value一般是編號)
checked(是否被選中的狀態)
checkbox 復選框。
name(名字一定要一樣一樣的,才表示是一組數據,添加到同一value值列表提交到服務器)
value(必須要寫,提交到服務器的key值,實際開發過程中value一般是編號)
checked(是否被選中的狀態)
file 文件域,上傳文件(不同的瀏覽器表現形式不同)
submit 提交按鈕。用于提交表單。
reset 重置按鈕。清空表單的輸入,恢復到表單默認的狀態。
button 普通按鈕。一般結合javascript使用。
p_w_picpath 圖片按鈕,用來提交表單,與submit是一樣的效果。
src(圖片路徑)
hidden 隱藏字段。
value(隱藏的內容)
color 顏色標簽。value指定顏色值(采用#十六進制數表示)。
date 日期。value值指定默認的日期,格式為****-**-**(年月日)。
datetime-local 顯示本地時間,value值指定默認的時間,格式為2016-05-20T11:10:10(年月日T時分秒)。
number 數字向上或者向下滑動??梢蕴顢底秩缓笙蛏匣蛘呦蛳逻x擇不同的值。
range 滑動標簽。min(指定最小值)、max(指定最大值)、value(指定當前默認值)。
week 每年的周數。value指定哪一年第幾周,格式為2016-W25(2016年第25周)。
<textarea> 文本域標簽。默認表現形式是可以輸入很多行文本的文本框。
name (表單提交項的key)
cols(設置文本域寬度)
rows(設置文本域高度,即行數)
<select> 下拉框標簽。使用時要結合<option>子標簽一起使用。
name:表單提交項的key
size:選項個數
multiple:多選
<option> 下拉選中的每一項
value(表單提交項的值)
selected(selected下拉選默認被選中)
<optgroup>為每一項加上分組
<label> 把元素與文本結合起來
友好設計:不只是選中復選框才能選中并打鉤,要求點擊對應的文字也能選中該復選框。
這種情況下要用到<label>標簽的for屬性(設置或獲取給定標簽對象指定到的對象,值=另一個元素的id號即可)
<label for="name">姓名</label>
<input id="name" type="text">
<fieldset> 對表單中的相關元素進行分組
<fieldset>
<legend>溫馨提示</legend>
<div align="middle">不要忘記點贊哦 ==</div>
</fieldset>
value: 表單提交項的值
對于不同的輸入類型,value 屬性的用法也不同:
type="button", "reset", "submit" - 定義按鈕上的顯示的文本
type="text", "password", "hidden" - 定義輸入字段的初始值
type="checkbox", "radio", "p_w_picpath" - 定義與輸入相關聯的值
框架
<frameset> 框架
用來劃分窗體,不能放在<body>中,否則沒有效果。
cols (縱向分割頁面。其數值表示方法有三種:“30%、30(或者30px)、*”;數值的個數代表分成的視窗數目且數值之間用“,”隔開。“30%”表示該框架區域占全部瀏覽器頁面區域的30%;“30”表示該區域橫向寬度為30像素;“*”表示該區域占用余下頁面空間。例如:cols="25%,200,*" 表示將頁面分為三部分,左面部分占頁面30%,中間橫向寬度為200像素,頁面余下的作為右面部分。)
rows(橫向分割頁面。屬性和cols一樣)
frameborder(設置是否顯示框架邊框。設定值只有0、1;0 表示不要邊框,1 表示要顯示邊框)
border(框架之間的距離,一般設置為0)
bordercolor(邊框的顏色)
framespacing(設置框架與框架間的保留的空白距離)
<frameset cols="40%,*,*"> 第一個框架占整個瀏覽器窗口的40%,剩下的空間平均分配給另外兩個框架。
<frameset cols="*,*,*,*"> 瀏覽器窗口等分為四部分。
<iframe> 框架
元素會創建包含另外一個文檔的內聯框架(即行內框架)
name (設置框架名稱。此為必須設置的屬性)
src (設置此框架要顯示的網頁名稱或路徑。此為必須設置的屬性)
scrolling (設置是否要顯示滾動條。設定值為auto, yes, no)
bordercolor (設置框架的邊框顏色)
frameborder (設置是否顯示框架邊框。設定值只有0、1;0 表示不要邊框,1 表示要顯示邊框)
noresize (設置框架大小是否能手動調節)
marginwidth (設置框架邊界和其中內容之間的寬度)
marginhight (設置框架邊界和其中內容之間的高度)
width(設置框架寬度)
height (設置框架高度)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