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輯導語:表情包以其適應碎片化傳播的語境、能使人們在信息洪流中快速準確地獲得信息的特點而比文案更加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很多時候,表情包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目的。表情包是怎樣一步步侵入我們的生活?本文作者對表情包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分析,一起來看看~
“有一次我在內部開玩笑,未來人們生活會越來越線上化,人們會懷念很古老的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方式,所以表情是我們表達的基本元素?!?/p>
張小龍在“微信之夜”上這段產品思考,隨后成了微信8.0若干功能更新中的一項。小黃臉開始可以動了,大家可以在屏幕上“放煙花”、“扔炸彈”了。微信表情似乎從未如此熱鬧。
我對參與這場熱鬧不是太感興趣,但我很好奇它背后的歷史淵源,表情包是怎么被發明出來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如今又增添了哪些新的時代內涵?
帶著這些問題,我研究了符號語言的發展歷史,發現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表情包,來自1881年的一本諷刺漫畫雜志《Puck》……
1871年,美國政治漫畫家約瑟夫·柯普樂在民主黨支持下創立《Puck》,其名來自莎翁戲劇《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帕克一角,角色專搞惡作劇,認為“凡人皆愚蠢”——這正是雜志的內核。
1881年3月,四個被稱作印刷藝術的表情符號出現在《Puck》上。它們被稱作“豎直的表情符號”,因為需要豎著看,而不像平常閱讀文字一樣橫著。
之所以創造這樣一套表情符號,《Puck》的編輯們是這么說明的,“我們故意想讓大眾看看,在所有漫畫家都曾經駐足過的印刷線上,我們能編排出什么樣的東西?!彪s志最后還特意強調這四個表情符號沒有版權。文字中透露著一種戲謔,這很《Puck》。
圖為當時的表情符號,分別表示喜悅、悲傷、冷漠、驚訝
由于《Puck》的想法過于超前(沒找到表情符號的實際用途),加之傳統印刷工藝的限制,這類表情符號未能成為當時的主流元素進入大眾生活。直到百年后,微型計算機的出現,符號表情才有了標準化和大范圍傳播的可能。
20世紀8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大量使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公告板,也就是在線聊天室)。這是系里一個重要的社交手段,教職員工和學生可以在公告板上自由討論當天的重大問題。
鑒于計算機科學系的領域,當時公告板上的帖子大多嚴肅,但也有不少幽默或試圖幽默的。如果有人開了一個輕松愉快的玩笑,卻被不明真相的人誤解為嚴肅內容或真實實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于是,這群科學系的“書呆子”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書面文字中清晰表達自己是在開玩笑。
有人建議用 * 表示精彩的笑話,用 % 表示惡趣味的玩笑,用 * % 來表示那些惡俗卻有趣的笑話;有人建議用 & ,認為它是鍵盤上最有趣的字符;還有人認為代表笑話的字符串應該是 {#} ,因為它看起來像是露齒笑……
這些想法有個共通點,都在嘗試將鍵盤上的符號與人的情緒匹配。只不過每個人給出的理由過于主觀,未被普遍接受。
或許受到這些想法的啟發,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E·法爾曼博士在校內 BBS 上發表了一條評論:
我建議使用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